2025-04-21 20:00 星期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全球造船能量空前过剩危机-限于泥沼中的韩中日造船业 [发布时间]:2012-11-20

返回 打印

    日本日经Nikkei Business杂志4月6日号报导:全球造船市场正不停急速萎缩中。根据英国Clarkson Research的调查指出,世界船只下单量从去年夏天每月超过300艘掉到今年1月只有9艘,2月以后,居造船业首位的韩国各大企业接单量大概是零的「异常事态」。因为2003年以后韩国与中国造船业不停地大幅增加设备产能,导致空前供给过剩,削价接单竞争可能难以避免。韩中日的3大造船国家,今后恐将陷入如同「三国志」所描述的世界一般,以存亡当赌注的死斗。
    三井造船的元山登雄会长指摘说:「韩国与中国可能不清楚造船业不景气的可怕,特别是像韩国想确保那样大产能的工作与订单量,可能会很困难。」 
    韩国的造船业主要是现代重工、大宇造船与三星重工这三家大企业,也可以说是「世界的Big Three」。从去年秋天的造船泡沫破灭后,却仍然继续增加设备产能。可以预测韩国2009年的建造能力应该会超过4000万总吨,是3年前一起争夺世界首位的日本产能近两倍。在这样情况下,受到订单量猛烈减少的袭击,韩国各企业无不对环境的恶化感到严重的焦虑。
    「造船不景气将持续十年」
    今后,造船业将直接面对空前的设备产能过剩问题。世界的供给能力将于2011年达到1亿2500万总吨,这其中韩国约5,000万总吨、中国4,000万总吨、日本2,000万总吨再加上欧洲等其它区域1,500万总吨。另一方面,「需要将在2013年以后回到4,000万总吨的程度」在业界有很多类似三井造船元山会长的看法。如果将供给与需要相减,大概会剩下8,500万总吨的过剩产能。计算需要预测的基础是:全世界的船腹量8亿总吨,平均的更新替换周期是20年,相除之下每年的需要量大约是4,000万总吨。
    在2002年时需要也是低迷,船价当时急速下落。但当时的过剩能力是大约不满1,000万总吨。谁也没经历过8,500万总吨的过剩产能,在这样的时代中,船价会掉到什么程度,完全无法预测。因为需要长时间来消除过剩产能,所以在韩国有类似「这次的造船业不景气将持续十年」的说法。
    通常造船业不景气时需要低迷,业界便采取削价竞争。但是造成这次危机如此严重的另一个原因是:没有可以调整世界造船业供需的「盟主」。在过去1970后半与1980年后半两次的造船业不景气,当时执世界造船业界牛耳是日本,依据日本政府的行政指导与协调,分别削减了35%与20%产能。
    但现在的世界第一是韩国,却没有任何产能削减的计划。因为韩国国内各企业都是竞争对手,政府也没有任何强制产能削减的权限。「如果政府主导实施产能削减,将会像日本一样失去竞争力」在韩国大型造船业者之间,为了牵制政府介入而传出类似意见。
    韩国最大的致命弱点是劳资问题,为了确保工作量保护就业,低价抢单变本加厉。到目前为止韩国劳资关系还维持着和谐,但各企业如果为了削减产能而大幅裁员,工会将会强烈反弹,到时恐怕会导致混乱。
    韩币贬值也是导致产能难以削减的原因。最近1年内,韩圜对美元贬值大约5成,因此变得容易低价抢单。川崎造船的谷口友一社长严肃表示:「以这样的汇率水平与韩国竞争,日本的造船业界恐怕会被击倒。」
    「中韩采取低价抢单」
    中国也面临不得不采取低价抢单的状况。去年秋天迄今,听说中国被取消了大约日本年间建造量的2,000万总吨程度的订单。中国国内大约1000家造船厂大半都面对资金周转恶化的情况,为了避免经营困难,即使不敷成本也一定要抢单,确保收到头期款。
    中国的造船业界,与韩国、日本相比,人事费用大约是4分之1的程度,全体制造成本大概便宜两成。从去年开始、中国国营大企业也开始能建造LNG输送船等的原本是韩国强项的高附加价值船只。明年以后,可以预见大型国营造船厂将以价格竞争力为武器,一举展开抢单活动。
    另一方面,日本造船业界的首脑普遍还没有感受这么强烈的悲壮感。最主要是因为这一次的造船泡沫中并没有追随着大幅增强设备产能,此外到2012年底为止手上还握有订单。去年在全体业界光是钢材成本就涨价达1,500亿日圆,今年原材料也开始下跌,可以预见今年约可确保3-5%程度的毛利率。
    另外,日本的造船业界大约8成左右订单来自国内海运公司,与韩国5%,中国大陆20-30%相比,能拥抱日本国内安定客户订单是最大的优势。三井造船元山会长表示:「日本的造船业界,今后尽管面临不景气,但还是能确保国内顾客的1,000万吨数下单量。」
    但是也不能就这么乐观,最大的问题是2013年以后的展望不明。业界如果没有推动整并、重组等攻击战略的话,将只有继续下跌的窘境。而在业界重组方面,目前正在洽谈进行整并的有JFE 控股公司的Universal造船与IHI子公司的IHI Marine United(IHIMU)。IHIMU的藏元成实常务表示:「事业整合后设计工程师将会增加到以前的两倍1,000人左右,届时可以像韩国大企业在短时间内开发出畅销船只。为了集结技术者的力量,重组是有必要的。」
    「日本海外生产起步较慢」
    业界今后不可避免的是,为了提高价格竞争力而移转往海外生产的趋势。与中国合资生产的先行者川崎造船在去年秋天,于上海近郊成立的合资公司第二船坞,拥有日本国内造船厂建造能力的两倍。川崎造船目前也在进行辽宁省大连市的合资计划。谷口社长强调说:「今后为了在价格竞争中胜出,日本也只有在成本较低廉的海外设厂一决胜负。」
    只是日本几乎所有造船业者,不论整并重组或海外生产,起步都较慢。在韩国与中国不计成本的竞争时代中,到底能支撑到什么地步呢?在今后的2-3年内如果没有彻底进行包含重组的体质强化政策,多数业者恐怕只有步上撤退一途。
    这次3大造船国的战争就好像中国古代的魏、蜀、吴霸权竞争。只是蜀国的天才军师诸葛孔明所描述的「天下三分之计」大概不能适用,为了消除空前的过剩供给能力,韩中日将不得不进行非得将对手击溃的惨烈战役。
    「台湾也不能幸免于难」 
    台湾也不能幸免于难,受到不景气与供给过剩的余波影响,台船董事长郑文隆在2008年12月挂牌上市前就曾经指出:「全球散装货轮撤单数量达240余艘与而货柜轮撤单数量也达到27艘,其中震撼航商界的大消息是:中国最大航商中远集团取消了126艘新造船计划。」
    以台船主要客户来看,国内客户大约占4成,包括货柜轮的阳明、万海与长荣,其中万海于2007年订造6艘4,250TEU与6艘1,800TEU货柜轮,阳明则仍有12艘货柜轮订单握在台船手上,预计2013年全数交毕。而国外客户则包括日本丸红商社、德国Peter Deohle、以色列Zim Line等航运商,但根据自由时报4月19日报导指出,日前遭到以色列提出撤销6艘1,700TEU货柜轮建造合约要求,如最后定案损失初估约2亿美元。
    「这场衰退至少要到船市产能消化后,造船业才能重回兴盛期。」只是高达8,500万总吨的产能过剩,要到何时才能消化完毕,无论是日韩中等国的造船业者都难以预测,注定造船业往后的苦日子还很长。
    表:造船三大国的优劣分析

 

Copyright © 2008 www.zseafer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主办方:舟山市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舟山三合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