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亚洲特别是东亚、南亚地区是全球最具活力的修船中心,然而,持续3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这片原本繁荣的修船区域笼罩了一团萧条的浓雾。10月20~21日,第26届亚洲修船会议在深圳如期召开,金融危机及其后续影响仍是各国修船企业代表绕不开的话题,所不同的是,境内境外企业感受到的“寒意”并不相同。
割喉式竞争与平稳过度
自2008年9月算起,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修船业的袭扰已满3年。这3年中,由于航运业持续低迷,航运公司用于船舶维修和改装的开支大幅削减,全球修船业普遍遭受重创,不少企业迅速从业绩连年翻红坠入持续下降状态,至今仍不见起色。在此背景下,作为亚洲主要修船企业共同参与的重要会议之一,亚洲修船会议的召开就显得意义重大,它对各企业沟通信息、谋划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次会议共有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14家修船企业代表出席,其中,境外企业5家,境内则有中远船务、蛇口友联、华润大东、中船澄西等9家企业的代表到场。
会上,各国代表交流了各自企业今年年初以来的生产经营状况,并就修船业整体发展状况、前景以及修船价格走势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在交流后认为,今年年初以来,金融危机继续冲击着亚洲各修船企业,航运公司送修船舶的单船修理工程量仍较以往大幅减少,含金量较高的改装项目极为少见,修船价格仍停留在低位,与此同时,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则在逐渐增加,两相作用之下,各修船企业产值和利润都处在下降通道。
不过,尽管同处金融危机的寒潮当中,境内外企业的现实处境却并不相同。其中,中国大陆地区修船企业今年面临的处境仍可用量价齐跌、恶性压价、竞争失序来概括.而且其程度与2009年和2010年相比丝毫未有减轻,友联船厂总经理朱程明说:“世界修船业的重心在亚洲,亚洲修船业的重心在中国,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各主要船厂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修船市场还是处在供大于求、价格低位运行的态势。我们崇尚竞争,但不希望是无序酌竞争,特别是本地区个别船厂低于成本价的‘割喉式竞争’,其行为将伤害全行业,最终伤害的也只能是自己。”
出席本次会议的5家境外企业分别是新加坡胜科海事全资子公司裕廊船厂、马来西亚的MMHE公司、泰国U-nithai公司、香港联合船坞集团有限公司和台湾国际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据这些企业代表介绍,金融危机虽然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使营业收入和利润都有所降低,但总体感觉较为平稳,并不像中国大陆地区企业那样艰难度日。对此,有业内专家指出,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差,主要原因是在2006~2008年的修船高峰期,中国大陆地区新上马了一批修船项目,而且,原有企业也在不断扩建和新建设施,导致产能急剧扩大,供大于求,因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了企业之间为求生存不得不压价竞争的现象。相反,境外企业在硬件扩充方面并没有大的动作,他们大多将精力放在提高现有设备效率、发展自动化与信息化、提升产品附加值等软件建设方面。
多元发展与涉足高端
事实上,除扩张适度外,多元化发展也成为境外修船企业稳度“萧条时代”的法宝。这5家境外修船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造船与修船并举、修船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并举以及修船与非船业务并举的发展战略,逐步减小了修船业务在其整体业务中所占的比例,因此,单一业务的受损不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冲击。
以裕廊船厂为例,其业务构成为造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修船三大部分,近年来,该厂将主要精力放在海工装备制造和改装领域,传统修船业已经大为萎缩,年修理船舶数量由此前的200~300艘减至100多艘。去年,裕廊船厂共修理船舶129艘,而今年上半年仅修理了57艘,但其在海工装备制造和改装方面则占据了全球领先地位。最近,裕廊船厂从日本MODEC公司获得了价值1.3亿新加坡元的改装订单,要将一艘超大型油船(VLCC)改装为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此外,台湾国际造船也兼具造船、修船、军工等业务,其修船业务营业额所占比例已经不到的5%;即便是像香港联合船坞这样的传统修船企业,也已将触角伸至拖船打捞、汽车维修等业务领域。
另外,在所修船舶类型上,除三大主流船型外,许多境外修船企业将重点放在了液化天然气(LNG)船、液化石油气(LPG)船、FPSO等高附加值船型修理上。相反,多数中国大陆企业仍旧徘删在低端修理工程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境内修船企业激烈竞争的局面。不过,在这方面,以中远船务、蛇口友联等为代表的中国大陆修船企业也已经走上了产品转型升级之路。中远船务经营总部副总经理胡建庆在会上作了题为《转型升级中的中远船务》的主题报告,介绍了该公司积极拓展市场和产品领域,开拓海洋工程业务,向高端市场发展的举措。面对境内境外企业的不同处境,与会代表一致表示,希望亚洲各修船企业齐心协力,加强自律,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共同度过目前的行业低潮期,为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的修船业贡献各自的力量。(中国船舶报记者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