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十一五”船舶工业高速发展的东风,浙江省船舶工业在过去5年间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0年.该省船舶工业的总产值、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三大指标仍然持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但在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各种隐忧,成为其今后发展的阻力。浙江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立新认为,该省船舶工业有四大难题亟待破解。
产品低端,行业隐忧渐现
在浙江省船舶企业的手持订单当中,散货船比例高达70%~80%.油船其次,集装箱船更低。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浙江造船企业产品严重偏向散货船的情况将难以改变。散货船的高比例,特别是今年行业预测散货船市场低迷,更让业内都感觉到潜藏的危机。
优化产品结构,改变散货船“一家独大”的局面,是浙江省船舶工业“十二五”的迫切任务。陈立新表示,借《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的东风,海洋工程装备被确定为调结构的突破点。该省要从设计开发着手,积极构建研发创新平台.加大对海洋工程装备及海工辅助船制造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积极挖掘现有船企的潜力,积极鼓励与扶持具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条件、能力和经验的企业,加大对油船、海洋工程装备的接单力度,丰富手持订单产品的类型,规避船型过于单一而带来的风险。
目前,该省的浙江造船有限公司等企业已经在海洋工程领域装备占有一席之地,承接了一些海工船订单.杭州现代船舶设计研究公司也已涉足海工领域,完成了液压环梁步进式海上平台“海恩1”号的设计研发工作。
融资艰难,年内或有改观
浙江省船舶企业以民营为主,在进行技术开发、承接大型订单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对融资的需求尤为迫切。但目前金融机构对船舶工业放贷持相当谨慎的态度.造船企业融资情况不容乐观,贷款困难重重。
2008年,浙江省出台了在建船舶抵押融资政策,但真正实现融资的案例数量很少,其中,该省船舶行业协会帮助落实成功融资的案例只有两个。由于银行对船舶行业风险的评级较高.向船企贷款非常谨慎,同时因新申请贷款手续繁琐、时间跨度长等问题.加大了船企申请贷款的难度,加上船企用地用海等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融资难的情况在中小型企业居多的温台地区尤为明显。
陈立新表示,今年浙江省内多家商业银行对在建船舶融资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将陆续展开,融资压力大的局面有望得到改观。同时,行业主管部门将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也将坚定企业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
人才匮乏,发展动力堪忧
与全国船舶行业的整体情况类似,浙江省船舶行业也存在人才紧缺的问题。其人才结构存在两大断层:一是老一辈造船专家稀缺,二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成长起来的中青年骨干数量严重不足。新一代的船舶专业人才基本只有5年左右的工作经验,而且由于相关院校师资力量也受到断层的影响,毕业生的理论及实践能力都不强。
浙江省船舶行业人才紧缺的表现还有一些特点。由于该省以民营船企为主,在船市好的时候,民企会不吝以高价挖来人才;而船市一旦走低,一些企业在停产后,又毫不可惜地放走了人才。尽管没有数字统计,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浙江省造船人才流失的现象几乎处处可见。这一问题如果不解决,未来浙江船舶工业的发展动力堪忧。
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
据介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浙江温台地区部分船台闲置,企业停产,而且在一段时间过去后.业界期望中的通过企业自发的倒闭兼并来达到调整重组目的的预测并没有实现。至今,部分停产的船企都处于歇业状态,仅有几家企业组成松散的集团,而各企业的财务、经营依然是独立的。在船市高潮时赚得盆满钵满的家庭小作坊式民营企业,其投资成本已经收回,歇业后企业运营成本几乎为零,加上落后的思维观念和经营文化等方面的限制,企业处于观望状态,不急于改变现状。
陈立新表示,浙江众多中小型船企在各方面与国家新标准、新规范的要求差距都较大,要在“十二五”期间推进小船企的调整重组,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任重而道远。(中国船舶报邝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