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20:00 星期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吃透国际标准,提高核心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1-03-31

返回 打印

    “十一五”期间,我国船舶工业积极应对一系列旨在提高船舶结构安全和环保性能的国际新规范、新标准,不仅克服了共同结构规范(CSR)带来的困难,部分骨干船企建造的船舶还满足了涂层新标准(PSPC)要求,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不过,在成绩背后,我国船舶工业应对国际标准的主动性不够、顶层研究不足、国际话语权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十二五”期间,我国船舶工业应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努力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吃透国际标准,从根本上提高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包括新船能效设计指数(EEDI)、压载水公约、船舶噪音控制以及综合安全评估法等在内的重要国际新规范、新标准将对船舶工业产生影响;虽然目标型船舶建造标准(GBS)目前尚不会生效,但鉴于其可能带来的巨大冲击,船界也应重点关注。可以看出,这些新规范、新标准不再单一地以传统的航运业为执行主体,而是延伸到船舶设计、建造、配套以及材料等领域,除船体结构外,还从防腐、压载水处理、限制有害及温室气体排放、船舶嗓音控制、建造档案管理(SCF)等方面对造船业提出了新要求。业内专家认内,新规范、新标准的出台对我国船舶工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我国与其他造船强国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通过增强科研创新和成本控制能力,我国船企将获得更多超越对手的机会;挑战是,一旦无法满足新规范、新标准要求,我国船企就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
    对于我国大部分造船企业而言,由国际海事组织(IMO)和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等组织出台的新规范、新标准要求相当严苛,实行起来会有较大的难度。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第五研究室主任严师表示,要完全满足日益严格的新规范、新标准要求,船企不仅要从技术层面进一步优化船体线型、提高舵桨效率、降低空船重量、大量采用环保动力系统等,还要从操作层面进一步改善作业环境,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圣坤更是提出警示,今日不同往昔,通过简单购买国外生产设施、先进技术并进行科研攻关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规范、新标准的要求,船企千万不能存有任何侥幸心理,否则可能丧失角逐国际船舶市场的资格。
    同时,专家认为,按照顶层规划要求,适时出台切实可行的操作性文件,也是“十二五”期间我国船舶工业应对新规范、新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此过程中,我国还应进一步提高国内标准水平,使之接轨国际标准。船企也应主动提出来自实践的意见和建议,为增强我国在标准制定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作出贡献。
    刚刚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我国船舶行业要适应国际造船新标准,建立先进造船模式,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配套设备。”由此可见,吃透国际标准是我国船舶工业真正做强的必由之路。广大船企应根据新规范、新标准要求,加大科技投入,开创从跟随到参与再到主导的局面,直起腰板,逐浪船市。(中国船舶报 胡毓)

Copyright © 2008 www.zseafer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主办方:舟山市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舟山三合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