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20:00 星期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营造“留人软环境”至关重要 [发布时间]:2011-03-04

返回 打印

    “即使实际收入与内地比没优势,但如果孩子能在城里获得较好的受教育环境,不少农民工还是会留在沿海地区打工的。”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认为,应对“用工荒”,政府部门应积极作为,营造好“留人的软环境”。
    首先,应用“服务优势”对冲“工资劣势”。来自河南新乡的孙雪苹从郑州一家机械技术学院毕业后,到昆山一家数控车床企业工作,主要负责产品检验,月收入为税后1500元左右。她说,虽然在昆山打工的收入和在家乡差不多,但昆山的机会更多一些,“我现在做品质检测,就要熟悉各种量具,有些器具在老家的企业根本接触不到”。
    上海宝山区外地劳动力管理所于去年9月针对1200多名进城农民工进行调查。调查显示,75.9%的来沪求职人员在35岁以下;在所有被访者中,79.8%的人关注岗位发展前景;有57%的人要求企业提供培训,36.3%的人要求政府提供培训。
    郁鸿胜认为,政府不应直接用资金补贴等手段去帮助遭遇用工荒的企业,而应更多地从提升“软环境”入手,加快医疗、教育、培训等公共资源覆盖农民工群体,这实际上就是在提升企业的吸引力。沿海地区的公共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对关注发展的年轻农民工更有吸引力。
    其次,打破农民工求职的“信息壁垒”。上海蓝云保洁有限公司行政人事部部长李影告诉记者,招聘中常发现“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同时存在的情况。公司跑遍街道、社区、职介机构等四下招人,而不少农民工却因找不到工作而犯愁。记者采访发现,很多求职者对政府公共职介机构的地址、联系电话等信息一无所知;一些专为农民工设置的政府职介机构以及相关招聘会则常常由于“知名度不够”等原因而显得人气不足。
    上海今年已关注并尝试消除这种“信息壁垒”。比如,上海市、区劳动保障部门首次在上海火车站北广场显著位置设置两个大型LED灯箱广告牌和6个灯箱广告位,展示全市4个“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以及“12333”就业咨询热线电话,让农民工兄弟一出站便能看到。宝山区劳动保障部门研发出“来沪人员就业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短信群发的形式将企业岗位需求、招聘会安排等信息“点对点”地送到求职者的手机上,受到好评。
    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劳动就业部门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走出办公大楼”,深入企业、农民工居住区等基层一线,掌握一手的就业市场信息;同时,应该创新手段,提高就业信息传播的到达率和有效性,让劳动力供需双方充分“对接”。
    再次,应利用“用工荒”机遇助推产业升级。上述宝山区外地劳动力管理所的调查显示,来沪务工人员中大专及以上的人员已占13.1%,且有不少人员拥有较高等级的技能证书。该机构负责人说,沿海地区对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还是很突出的。历年的跟踪调查显示,近年来,来沪求职人员的素质有明显提高,且其从业志趣和岗位选择也在变化,一些条件较好的“高素质农民工”更趋向于在劳动条件好、人力资源回报率高的行业工作,有向高端产业、高端岗位发展的动向,体现出该群体体面劳动的诉求。
    专家建议,相关区域应进一步大力扶持、发展高技术含量的第二产业及新兴的第三产业,合理吸纳、引导外来求职人员,适当满足其择岗择业要求。在应对“流出”部分劳动力的过程中,应吸引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流入”。(国际商报  叶锋  黄安琪)

Copyright © 2008 www.zseafer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主办方:舟山市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舟山三合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