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20:00 星期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修船应向国际突围 [发布时间]:2010-11-10

返回 打印

    英国一家海事咨询机构近日发布报告称,2009年,全球主要航运公司船舶运营成本8年来首次下降,其中船舶修理成本在所有项目中降幅最大,为11.3%,与2007年和2008年同比分别上涨12.8%和13.5%形成鲜明对照。这一统计数据反映出,由于航运业自身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创,其为修船业创造的需求大幅萎缩,致使当年全球修船企业产值平均下降超过三成。这不由地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金融危机爆发前修船业的空前繁荣是否过于依赖航运业的景气?
    航运业与修船业向来共生共荣,但凡航运业蓬勃发展时期,修船业也会有不错的业绩,反之亦然。对于中国修船业来说,这一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新世纪以来,得益于中国整体经济强劲增长的势头,在航运、外贸等多重因素的带动下,中国修船业连续多年稳步增长,一举成为与欧洲、中东、新加坡并列的全球四大修船中心之一。不过,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航运业率先遭受重创,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综合指数降幅之大前所未有。受其及相关产业拖累,修船业连续多年的增长态势戛然而止,从产值降幅来看,金融危机对修船业的冲击非常迅猛,修船业的受伤程度远大于造船、配套等产业。这说明,中国修船业过去几年的急速壮大,即便不完全归功于航运等外部因素的“恩赐”,也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中国因素”的刺激。因此,“虚胖”的修船业遇到市场寒流就显得异常脆弱。
    一个产业的发展当然离不开外部环境因素的推动,但若过度依赖外部因素,产业则很难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一旦外部环境恶化,产业就可能遭到严重打击。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业绩增速的骤降,修船业竞争失序、产能过剩等内部矛盾相继浮出水面就很能说明问题。此外,由于太过于依赖市场提供的“弹药”,我国修船企业大多是什么船找上门就修什么,容易满足于现状,很难在高端船型修理上有所突破,产业竞争力难以提高。
    从今年初以来的情况看,国际船市虽有所恢复,但尚处于全面复苏的初级阶段,复苏的基础仍比较脆弱。多数航运公司对航运市场未来走势的判断仍是谨慎大于乐观,必将继续采取低成本战略,用于船舶维修的支出也不会显著增加。因此,修船市场短期内回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对此,业内专家指出,此时正是中国修船业破除市场依赖“魔咒”的大好时机,修船企业不能坐等市场回暖,而应借鉴新加坡等修船巨头的经验,在“弱市”之际主动向国际市场突围。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梁志勇建议,修船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应更加国际化。近年来,我国承修的船舶虽以外籍船为主,但多数业务是国外公司自已找上门儿来的,修船企业被动接单的多,主动承揽业务的少。现在,我国修船企业要主动走出去,与国际大型航运企业、能源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努力承修一些高附加值船舶,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修船水平。此外,修船企业还要着力提升全球产业布局能力。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国际性修船集团非但没有停止扩张步伐,反而加大了在中东、西亚等修船空白区域进行布局的力度,如新加坡吉宝集团在全球四大修船中心都已完成布点,而我国目前尚没有一家企业走出国门。面对久不退却的市场寒流,中国修船企业必须有所作为。“只有形成一到两家国际性修船集团,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修船强国。” 梁志勇说。(来源:中国船舶报)

Copyright © 2008 www.zseafer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主办方:舟山市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舟山三合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