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浙江正和造船有限公司订单充足,交船数量稳步上升,船舶下水状态越来越完善,已进入了良性发展的阶段。
但是,在这种状态下必须注意到一些被成绩掩盖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越来越严重,最终成为一个毒瘤,对我厂的进一步发展造成致命的影响。材料浪费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问题,我以一个管系工艺员的角度,重点谈谈管系材料浪费的情况。
一直以来,管系材料浪费是我厂很难处理的一个问题,据实际消耗的材料来看,几乎每条船管系材料的定额都不够用,其中包含:管材、支架、螺丝、垫片等等,更甚至于有条船的现场取样管数量达到了全船管子总数的30%以上,支架用的角钢材料超出了一千多米。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呢?难道真是定额差距太大吗?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和分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确实定额有一定差距。由于设计院的图纸设计有缺陷,造成一些修改,而给的材料数量不够充足,这种情况在首制船比较多,在系列船的制造过程中少,而且数量不大。
2、管子制作误差。管子在制作过程中,制作尺寸或弯制角度不对,上船安装时,不能满足要求,作为废管处理,然后重新现场取样,造成浪费。
3、运输和领用时缺失。领用时交接手续不完善,发现管子缺失时无法确认失误方,只能现场取样,造成浪费。
4、分段预装差缺。分段预装后交付时,管路安装不完整,且未装管子及合拢管交接不完整,亦无交接清单,在下道工序只能现场取样。
5、预装误差及分段合拢误差。分段合拢时,因预装误差及分段合拢误差,导致原合拢管不可用。
6、施工队管理不善,造成管子缺失。施工队领用管子材料以后,施工过程中随意堆放,施工场地上管子、垫片、螺丝、螺母到处可
见,下班或施工结束后,不及时清理和回收,造成缺失。
7、现场管重复取样。图纸中有些管路必须现场取样,但由于施工队取样人员能力的局限,取样质量不高,导致取样管不可用,而多次取样。还有施工队人员更换频繁,前一个人取样结束后,离开施工队或是换到另一个施工区域,接替的人推翻前者的取样,自己再取样,致使原先的取样管就成了废品。
8、材料的回收、利用措施不利。对于已无用的管子,及现场散落的垫片、螺丝等材料,缺乏系统、完善的管理措施。虽然管子可以很明显的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可那些小件材料是很难做到的。看到那一车车拖回废料场和管加车间的管子,有些居然连管封都没有拆开过。
针对上述情况,在领导的安排、支持和兄弟部门(技术部、集配、管加等)的协助下,我开始做这项棘手的工作。
管系工作的整个流程是这样的:图纸及材料定额的下发――材料的采购――管子加工――管子运输――管子领用――管子预装――上船合拢总装――管路系统结构和密性报检。
首先,根据这个流程,我在厂标和国标的基础上,编制了《管子安装操作规程》,下发到各施工队手中便于指导他们规范地做好这项工作。该规程除了有管路安装的工艺要求以外,对管子及其他管系材料的领用、检验、现场取样管的要求等均做了详细的说明,然后又编制下发了《项目工程部管系现场取样管操作细则》,细则中明确了各种需取样管子的种类,以及取样管取样、绘制、发送、催促、回厂领用的操作步骤,以此来提供解决材料浪费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操作程序。
其次,加强和各部门的协调。与技术部门沟通,确定哪些管子是必须现场取样的,修改单下发后材料是否增补等等;与集配中心沟通,确定各预制托盘管子和取样管回厂时间,加强预制管和取样管的领用过程的管理等;与管加车间沟通,确定管子取样图中信息的准确性,加强预管和取样管的制作质量控制等。
再次,反复、多次地给各作业长和施工队人员讲解《规程》和《细则》的要求,对取样图纸的信息给予确定和修正;严格把关,明确控制取样管种类,如缺失管,先确定缺失阶段和原因,由责任部门填写缺损单,然后再由集配认可后进行增补,结算时由责任部门承担,从而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下一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持续地控制下去,还要把控制的范围做到更多的细节上。如果只靠几个人,几个部门的努力是很难做到的,只有各级管理者、作业长、施工队人员都参与进来,做到全员动员,在工作的每一道工序上面都严格控制,才能够实现预期效果。
(浙江正和造船有限公司 黄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