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度里,中国船舶工业三大造船指标占世界市场份额均有所提高,取得了应对危机冲击、抵御船市寒冬的阶段性胜利。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值得肯定,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前行的道路依旧不平坦。对船舶工业来说,2010年无疑将是更加艰难的一年,也注定是暗礁险滩密布、漩涡激流丛生的一年,我们必须更加周全地作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当前,尽管世界经济有所回暖,中国经济出走出了“V”形反弹的曲线,宏观经济基本面有逐渐“解冻”的迹象,但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国际金融危机对船舶工业冲击的余波也远未平息,结构性产能过剩等行业“痼疾”并未真正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互相交织,交船难、接单难、赢利难等诸多问题依旧困扰着船企。中国造船人如果在这个时候沾沾自喜、满于现状,或者无所作为、坐等危机的结束和“好日子”的到来,那么,我们不但会将之前应对危机的努力前功尽弃,更会错失未来发展的良机。
从目前各船企手持订单来看,2010年将是新船集中交付的一年,“保增长”、“保交船”的任务极其艰巨。保守估计,我国船企今年应交付的新船将达5000万-6000万载重吨,比2009年实际完工量再增加1000万-2000万元载重吨,总量惊人!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横亘在中国造船业面前的一座极难逾越的大山。如何保质按期将如此巨量的订单顺利完成,将是对中国船企的严酷考验。可以肯定的是,2010年的船市将依然波谲云诡,船东撤销订单、延期接船等现象并不会销声匿迹,而是会继续存在,甚至会占到现有手持订单的相当比例。船企想要从容摆脱这一困局,不仅需要有闯过逆境的顽强斗志,更要有敏锐的思维以及扎实有效的行动。
同时,2010年也是我国新造船产能集中释放的一年,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笼罩之下,航运业复苏艰难、市场供求矛盾更加尖锐恐难避免,船企“接单难”问题也会日益凸显。事实上,2009年全年约有65%的中国船企没有接到新船订单,尤其是部分新兴船企处境更加艰难。如果在2010年还不能承接到一定量的新船订单,部分船企在年底就将出现开工不足的可怕景象。一旦“弹尽粮绝”,船企就会面临生死考验。因此,除千方百计从市场上抢订单之外,船企别无选择。
必须强调的是,“保增长”也好,“抢订单”也罢,都是危机之下的治标和应急之策,而只有“调结构”,才是船舶工业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治本和谋远之道。事实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列为2010年的重头戏。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也强调,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要以调结构、上水平为主线,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令人欣喜的是,中央已极具前瞻性地将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列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有关部门亦表示在2010年将加大船舶行业兼并重组协调推进力度。中国造船人要以此为契机,加大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现重大调整,为船舶工业的持久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引擎。唯有如此,中国船舶工业才能在与世界造船大国强国的新一轮竞争中抓住机遇,赢得主动权。
此外,内外需结构的调整亦是“调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船舶工业在“扩内需”方面能够迈出实质性的步伐,自然成为造船人的期盼。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船市的暴涨暴跌,已经证明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有其自身的缺陷,中国造船业要想真正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在开拓国内市场上下功夫。而要解决扩大内需问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从根本上调整政策,也需要国内造船界乃至海事界联合起来发出更响亮的呼声。
诚然,“调结构”并非朝夕之间即可完成,这个三字词组不仅是2010年的最强音,也将成为中国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不变的主题。需要指出的是,在强调“调结构”的同时,“保增长”、“保交船”、“抢订单”的任务并未终结,而是要与“调结构”有机结合。只有治标与治本结合,应急与谋远并重,船舶工业才能实现平稳、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也才能在建设世界造船大国强国的道路上继续劈波斩浪,高歌前行。(中国船舶报记者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