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压力来自于需求不足。2009年,全球新接订单量只有4219万载重吨,同比2008年锐减了73%。这组数字的寓意是,大部分的船东都还处于观望中,不敢轻易下单。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包张静认为,中国全年2600万载重吨的接单量,“不过是行业景气时一个国内船舶公司接单的数字。”对于一个拥有2亿载重吨造船能力的国家,这点接单量实在太少。
另一方面,之所以中国1.8亿多载重吨的手持订单量较多,也与生产效率低有关。2009年中国的船舶完工量落后于韩国,而且一些订单被延期交付,使国内的手持订单量显得很大。
包张静担忧地说:“韩国企业或许是在调整营销策略,准备等市场明朗之后再出招。”湘财证券研究员刘金钵补充说,去年11月、12月间韩国的接单数量就明显上升,原因是他们愿意以更低的价格、更快的生产速度赢得顾客的心,来打败中国对手。
其他危险也潜伏于中国造船业:弃船或者延期交船现象需警惕。此外,低附加值的散货船去年接单不少,一旦高附加值的天然气船、超大型油轮、超级集装箱船等需求复苏,中国在研发、工艺与生产技术上尚难与日韩抗衡,中国从“造船大国”到“造船强国”,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