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中华商业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各国商业伦理道德的核心。在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下,我们的古代先贤以信为做人之本,以信行走天下。在中国历史上称雄百多年的晋商,更是把诚信作为经商的准则,乔家大院就是当时晋商的典型代表。在经营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乔致庸宁可亏了银子,也不能失了诚信,亏了良心的话语掷地有声。清代改革的先驱者梁启超以发达的山西商人而自豪,常“以此自夸于世界人之前。”
当今,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同样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诚信兴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而交换必须以市场活动参与者诚实守信为基础。
有人说唯利是图是商人的本性,这就说明任何市场主体都具有收益最大化动机,或者说都有为了追求利益而不诚实守信的倾向。守信需要付出一定成本,如信用认知成本、信用维护成本、信用管理成本等。当然,诚信也会带来收益,这正是守信者遵守诚信准则的动力所在。失信同样要付出成本,如经济成本、法律成本、道德成本等。失信之所以屡屡发生,根源在于失信者可以通过失信以较低成本获得更多收益。市场主体作为经济人对守信和失信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守信或失信的成本和收益比较。当失信成本太大时,守信就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中国海关推出的企业分类管理,就是要让诚实守信者获得最大便利,而对那些不诚信的违规者,则对他们严加监管,不仅增加财务成本,还要增加时间成本。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企业中,违规者自然得不偿失。而对诚信企业而言,不仅可以“尽享”便捷通关,还可以获得国外商业伙伴的信任,争取更多订单,可谓名利双收。
诚信企业的示范效应让更多企业认识到了诚信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诚信守法经营靠拢:一些企业一改过去认为规范对企业没有实际意义的观念,纷纷从“要我规范”转变为“我要规范”,主动要求海关帮其整改达标;一些企业纷纷向海关提出申请,主动要求海关实地调研考核诚信度,对守法经营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变“我肯定”为“肯定我”;甚至一些曾经违法违规的C类、D类企业也主动要求海关上门实地规范和检查,变“逃避监管”为“期盼监督”。
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商,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与尊重,也才能获得发展的空间。海关已经建立起了奖励诚信的法律环境,但我们更希望诚信能真正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让诚信的金字招牌变成中国企业立足国际市场的基石。(肖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