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欧盟在对华紧固件反倾销案上的不顾事实和咄咄逼人,令退无可退的中国紧固件行业只能团结起来,做最后一搏。
背靠国内业界的强烈呼声,以客观事实为坚实后盾,中国政府在历经两年多双边奔走协商无效后,最终选择将欧盟告上WTO,这也是中国入世8年后首次对欧盟启动WTO争端解决程序。
7月31日,中国政府通过常驻WTO代表团致函欧盟常驻WTO代表团,就欧盟对中国紧固件采取的反倾销措施提起WTO争端解决机制下的磋商请求,正式启动WTO争端解决程序。
拿起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武器”,捍卫本国企业正当权益,中国政府出头为企业讨“公道”的做法赢得了叫好声一片。舆论认为,此举标志着中国在参与和利用WTO规则解决贸易争端方面正逐渐走向成熟。
然而,中国的正义迈步,却被一些一贯“好事”且立场偏颇的国外媒体指责为是在向欧盟“找茬”。
那么,不妨看看欧盟有关方面在对待中国紧固件反倾销案上是如何表演的:一方面,在“相同产品认定”上,拿中国低端普通标准紧固件与欧盟内用于汽车制造的高端产品进行价格比较,得出中国产品倾销的谬论。
而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地位(MET)的处理上,对欧、中企业“两张面孔”、双重标准。对欧方企业或关联企业轻易许以MET;而对中国企业则百般刁难、无理回绝。由此得出了,在同一生产环境下,2家在华欧资企业零税率和中国行业78.1%惩罚性税率的强烈反差结果。
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整个案件审理中,欧盟始终不肯公布欧方申诉企业名单,这剥夺了中方企业一项重要的申辩权利。因为,根据欧盟反倾销规则,必须是代表欧盟涉案产品总产量25%以上的欧盟企业提出起诉才能立案。
一番自欺欺人的“表演”之后,今年1月31日,欧盟宣布对来自中国的紧固件加征最高税率为85%的反倾销税,期限5年。
欧盟的这些作为明显有悖WTO规则,其裁决结果更是有失公正性和透明度。这种无视事实的妄断,深深伤害了1700余家中国紧固件企业的正当贸易利益,也使中国紧固件行业为缓解出口过多所作的努力付诸东流。
近年来,为了缓解来自出口的压力,同时也为实现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和谐发展,中国紧固件企业主动谋求转型,从出口导向向积极扩大内需和升级产业结构转变,大力研发汽车螺丝钉等高端产品并已将触角伸入了航空航天领域。
然而,欧盟此次假手反倾销封死了中国产品的出路,不仅令中国紧固件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处境“雪上加霜”,也无疑将切断全行业的自强之路。
中方在布鲁塞尔聘请的律师罗伯特・麦克莱恩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紧固件出口根本没有对欧同行构成冲击,后者多从事高端紧固件生产,所谓的对欧产业造成损害无从谈起。
试问,面对这种无妄之灾、面对欧盟调查机关的不讲道理,一向本分经营、循规守法的中国紧固件企业,除了寄望到国际法庭去说理,还能有其他选择吗?
长期从事中欧经贸关系研究的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邓肯・弗里曼日前表示,中国政府的举措释放出了一个信号,即中方对欧盟频繁滥用反倾销愈发感到失望,这是中国政府开始利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利益的新起点。这种转变是早晚的事情,也有利于维护国际贸易体系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而中国政府的“该出手时就出手”也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贸易争端将是常态。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说,中国作为目前国际贸易地位举足轻重的大国,一方面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是正常现象,另一方面也必将越来越多地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自身权益。毕竟,这一机制为所有成员提供了一个公平、合理解决争端的平台。
今秋,欧委会或将公布对中国皮鞋反倾销复审的最终结果,以决定是否取消已实施近3年的反倾销税。从目前来看,大部分欧盟成员国都希望结束这项得不偿失的反倾销措施。我们期待着欧盟能抵制住保护主义诱惑,作出正确的选择。(国际商报 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