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接单难”的麻烦,“交船难”成为船企当前更头疼的事,这也是对造船企业能否安然度过船市低谷期的最大考验。于是,对“交船难”的埋怨、愤怒开始弥漫,对船东的批评、指责也日益见多。然而,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对目前船企遇到的“交船难”问题,还是应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不宜以偏概全,把板子全打在船东头上。
目前的“交船难”,实质上是相对前几年“交船易”的情况而言的。众所周知,前几年的国际船市实在太火爆,船东急于要船,普遍希望早接船快接船。于是,许多船东在交船质量上往往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对一些轻微缺陷和表面瑕疵一般不予深究,甚至出现船东帮助船厂应付、搪塞船检机构的异常情况。但这种局面其实是不正常、非理性的,不是船厂与船东之间正常关系的反应。
船市急剧降温后,卖方与买方的话语权地位颠了个“个儿”,船东成了主导方,态度与先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买卖双方关于船舶质量的约定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因为,现在交付的船舶,其合同条款还是和过去一样,有变化的,只是船东对船舶质量的宽松尺度和容忍程度与前几年大不相同而已。
过去可能忽略不计的问题,现在斤斤计较起来,过去能敷衍过关的毛病,现在难逃法眼了,看似不公平,其实也是一种常态的回归。这其中,纵然有些无中生有、胡搅蛮缠的船东,但关键还是我们的船舶建造质量能否经受住严格规范的检验。也许有人说,现在的船东是鸡蛋里挑骨头,可是,咱们的鸡蛋里干吗非要有骨头呢?
许多船厂对船东的严苛要求是接受的,因为他们觉得,造出高质量的船舶是应对交船难找最佳对策,只要是合同里规定船厂必须做到的,就应该做好。如果船东确有不良企图,拿一些合同之外的东西来恶意刁难船厂,那也不用屈服。用南京东泽船厂老总熊成根的话说,应对交船难的主动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这个主动权,就是经得起检验的造船质量。不给船东抓小辫子的机会,交船难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面对“交船难”,抱怨、指责都无济于事。沉住气,静下心,踏踏实实地抓好建造质量,才是唯一出路。(《中国船舶报》记者 王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