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情况下,世界航运市场也一直处于不景气状态――货源少,船舶多,运价低,成本高。与航运市场息息相关的造船行业,曾随着航运市场的火爆而红火,但2008年10月以来,造船行业红火形势一落千丈,不是以抛物线形式,而是以自由落体形式下降。此种情况下,国家虽然出台了相应的船舶振兴规划,但产生的效益只能落到“中”字号大公司;对地方小船厂,却是鞭长莫及,爱莫能助。
2003年船市开始红火,舟山造船业异军突起。面对巨大利益的诱惑,几乎各行各业都参与到船厂投资中来。隔行如隔山,缺少人才怎么办?高薪聘请!于是几乎有一定技术能力的船厂工人年薪高达10万,管理层甚至在50-100万。但从船市红火投资办厂至船市低迷期间,许多船厂没有交一条船。面对已成船样的半成品,投资者在寒心的同时是不是该做好应对金融危机的工作。
造船业资金投入大,技术含量高,管理复杂,关联因素多,不同一般制造业,不可等闲视之。舟山造船业近几年发展迅速,目前大小船厂林立,造船能力良莠不齐。在市场经济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造船业同样符合适者生存这一定律。
一部分有实力船企抓住发展机遇,提高造船技术含量,从原来的散货船发展到批量生产集装箱船、成品油船、化学品船等;造船模式也由壳、舾、涂一体化代替原来的整体造船;同时,这部分实力船企加强管理,使得造船周期大大缩短。交付的船只不仅得到世界著名船东和各国船级社的认可,而且使得国内外造船界对舟山造船业刮目相看。譬如舟山骨干船企扬帆、欧华、常石、金海湾等,他们有资金、有技术、信息快、名誉好,同时有较强的抗金融风险能力,不但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而且也有许多软件优势,目前虽有金融危机困扰,应该能够迈过这道坎。投资方是航运集团的船厂,因投资方有一定的财力和业务,面对金融危机,这些船厂,通过努力也可度过难关。
除上述两类船厂外的舟山“草根船厂”,目前处境堪忧。一方面,投资者在投资时,由于对造船行业缺乏了解,再加上风险意识不强,盲目扩展,资金严重不足,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容易使前期积攒下来的矛盾集中爆发。另一方面,银行对船企的支持减弱。船企需要的资金额度一再超计划,超过银行承受能力,从而使融资困难,导致一些订单因为缺少还款保函而无法生效。
同时造船企业还要受许多法规、规范标准、国际条约的约束,这也是一部分投资者始料未及的。此外船厂技术工种多,造船技术人才缺乏,一部分投资者认为,只要出高薪不会招不到好人才。但这几年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想法是不正确的。高薪管理者,不一定能带出高效团队,不一定造出好的船,比如许多新船厂,存在着管理混乱无序,生产无计划,造船周期一再延长,安全事故多,资金不到位,人与人矛盾大等诸多问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投资方病急乱投医,企图通过不断换人――换管理人员,换技术人员,换技术工人来解决问题,但换来换去病症难除。许多船厂投资者不懂技术,却迷信外来者,只要是大厂、名厂出来的工人也当管理者,乱指挥,乱管理。此类船企不论是金融危机期还是行业形势热火时期,生命力都是有限的。
针对上述不同类型船企,有必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改变这一状态。对目前有造船业务的船企,市里要组织有关业务部门,努力帮助其建立造船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提高造船质量,按期优质造好船。为此建议市里成立专门的船舶企业评估组,抽调船舶行业的专家,给这类船企存在的困难进行评估,找出病症开出药方,然后派出专业组进行帮助指导,直至船企走出困难,专业组人员可以选用骨干船企的专家和各部门的技术人员,同时可把这一工作与百名干部下企业指导工作结合起来,更能发挥作用,更能出实效。另外,市里要组织市内外造船专家,对舟山船企的管理人员、技术干部、各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进行业务培训,转变经营理念,扩大视野,提高管理与技术水平,提高自身能力,使危机变为转机,使压力变为动力。对于目前造船业务缺少,但尚有一定技术能力的船厂,可以做骨干船厂的配套企业,做分段或船配产品;对于既无造船业务又无造船基础的船企,还是退出这一行业,另找发展之路。较大规模的在建船企,如果有优越硬件条件和一定管理能力,可以放慢进入市场的时间等待船市复苏,也不失为躲避金融危机一策。
(浙江德兴船舶工业有限公司 傅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