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下半年以来,舟山船舶工业也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过,由于舟山发展船舶工业的天然优势突出,舟山船企的发展起点相对较高,舟山船舶工业目前依旧保持着稳定的发展势头。我们相信,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舟山市上下各方共同努力,船舶工业一定能够走出船市低谷,迎来新的春天。”谈及当前船舶工业的发展情况,舟山市经贸委副主任李友国显得很有信心。
据李友国介绍,2008年舟山市船舶重点骨干企业订单饱满,生产、交船情况顺利,船舶工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造船完工量2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0%;新接订单量660万载重吨,手持订单量达1700万载重吨,均居全国先进水平;完成船舶工业总产值319.16亿元,同比增长65.5%,占舟山市工业总产值的38%。
“在造船生产取得出色成绩的同时,舟山船舶企业也遇到了新船订单量急剧萎缩的问题。”李友国告诉记者,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舟山船企的新接订单寥寥无几,企业的经营出现了困难。同时,由于从银行获取贷款和从船东吸取货款的难度增大,一些船舶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此外,全球散货船航运市场持续低迷,导致散货船建造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而舟山市船舶产品结构中,散货船占全部订单量的比例约为70%,使企业面临的风险增大。
“对于舟山市政府而言,我们也正在想方设法帮助船企渡难关。”李友国表示,在确保船企资金链安全稳定方面,市政府主动为银行、企业搭建沟通平台,积极为船企争取银行的支持,建立了应急救助基金,帮助企业顺利转贷。同时,政府各级部门加大对船企的服务力度,通过降低税费、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职工提供安置资金等办法,尽量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切实帮助企业“减负”。针对越来越多的法律纠纷,该市建立了“船舶行业风险预警工作机制”,专门成立由国内外著名海商法专家组成的船舶行业风险防范法律顾问团,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
除采取这些应急措施之处,舟山市始终将推进船舶工业的转型升级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据李友国介绍,该市鼓励船舶企业走“差异化道路”,从“以造为主”转向造修结合乃至以修船为主,“舟山靠近洋山深水港、舟山――宁波组合港和国际航道,具有发展修船业的区位优势,在造船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舟山的造船坞可以迅速转向修船,这是舟山船舶工业具有的特殊优势,应该充分利用。”同时,舟山市政府还积极引导舟山船舶产业向高端、特种船市场发展。目前,舟山船企已承接了海洋工程船、特种化工船等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船舶,初步奠定了向高端船市发展的基础。
“进一步规范、整合舟山船舶工业,实现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是舟山船舶工业度过危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李友国说,舟山市将按照《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要求,积极提升舟山船舶工业的档次和水平:一方面,引导重点骨干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推行现代造船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强弱联合、联合营销,提高产业竞争力,鼓励和引导中小型企业成为船舶中间产品配套加工中心和专业化加工中心,为骨干企业配套,完善船舶工业产业链。目前,舟山已有20多个船舶类重点项目被列入浙江省转型升级重点项目,部分项目还将争取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支持项目,舟山船舶工业将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积极提升船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当然,舟山船舶企业更在为平稳“过冬”而努力。据李友国介绍,舟山船企正在密切关注国际海运及船舶市场的走势,及时调整、转变经营和管理理念,提高预警机制,密切关注船东动向,谨慎接单;科学安排生产计划,注意提高生产效率,紧扣生产节点,缩短造船周期,确保产品按期交付;加强对采购成本、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控制,进一步增效节支,提高企业效益,以确保产品利润。同时,各企业还压缩规划性投资,确保重点项目和关键项目顺利完成;加大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力度,跟上国际造船行业的发展变化,展开技术创新的“持久战”;积极寻求各种融资渠道,保证企业资金链正常运转。
记者还了解到,今年11月上旬,舟山将举办“2009年中国舟山国际船业博览会暨第四届浙江国际船舶工业博览会”。博览会期间,该市将举办船业发展高层论坛、船业人才信息交流会、洽谈推介活动及项目签约仪式、船舶融资银行洽谈会等一系列专题活动,帮助船舶企业实现转型升级。(中国船舶报记者 胡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