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市船舶工业虽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但仍保持高速增长,完成总产值319.16亿元,同比增长65.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8%,占全省船舶工业总产值60%,其中造船产值214.7亿元,同比增长65.35%;修船产值80.42亿元,同比增长62.8%。在船舶工业总产值中,涉外修造船企业占了很大比重,下面就这一块经济及其运行情况作如下分析。
一、基本情况
1、骨干企业产值猛增。全市25家涉外修造船骨干企业实现产值269.61亿元,占船舶工业总产值84.47%,有7家企业产值在10亿元以上,其中舟山中远50.4亿元,扬帆集团38亿元,浙江欧华34.25亿元,常石集团29亿元,舟山金海湾26.3亿元,鑫亚船业18.22亿元,浙江正和12.76亿元,舟山五洲船舶、万邦永跃等18家企业产值分别在8.4亿元至1亿元。
2、船舶出口再上台阶。全市船舶产品出口13.4亿美元,同比增长39.25%,占全市出口总额40.7%。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0家企业,其中常石4.1亿美元,扬帆2.8亿美元,欧华2.8亿美元,舟山中远1.5亿美元。
3、外轮修理大幅上升。全市外轮修理产值37.4亿元,同比增长77.10%,所承修的船舶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修船的同时,还改装了一批散货船、化学品船、油轮、VLCC船等。
4、手持订单领先全省。去年全市新承接订单660万载重吨,手持订单总量累计达到1700万载重吨,其中国外订单1250万载重吨,占手持订单总量73%。在这些订单中,来自挪威的最多,有432.2万载重吨,来自德国的有238.1万载重吨,来自希腊的有136.8万载重吨。高端船型订单主要来自国外,有8-17.6万吨散货船和32万吨大型油轮等。
5、完工船只按时交付。去年,全市重点船厂完工造船70余艘,计220万载重吨,按照原先签订合同,已经按时交付船东。后几年造船业务,也基本落实。根据签约,2009年建造640万载重吨,2010年建造685万载重吨,2011年建造155万载重吨。据了解,现在大船厂订单饱满,如金海湾手持订单750万载重吨,舟山中远339万载重吨,扬帆集团210万载重吨,浙江欧华137万载重吨,五洲船厂79万载重吨,浙江正和船厂79万载重吨,其中有部分订单的造船任务已安排到2012年以后。
6、投资项目稳步进行。全市船舶工业新建扩建项目完成投资额95亿元,同比增长78%,占全市工业总投资75%。年投资超亿元项目15个,其中金海湾完成19.3亿元,中基船业完成8.6亿元,舟山中远完成8.4亿元,东海岸船业完成7.8亿元。
7、船配产业快速发展。全市船舶配套产业达20.16亿元,同比增长70.14%,规模以上船配企业有30多家,产品主要有船用油漆、螺旋桨、锚链、配电设备、阀门、水密门、舱口盖等。
二、运行特点
1、造船能力进一步扩大。经过连续几年建设,全市造船能力有很大增长,年制造能力达到500万载重吨,比2007年增加200万载重吨,已拥有万吨级以上船台50余个,其中2-3万吨级30座,5万吨级以上7座,船台总吨位达到140万载重吨,比2007年增加20万载重吨;拥有万吨级以上船坞30余座,其中30万吨级以上6座,总坞容量达到400万载重吨,比2007年增加140万载重吨,具备建造、修理和改装30万吨级以下的各类常规船舶的能力。
2、高端船型相继制造。去年,我市船舶产品朝高附加值、大型化的高端船型发展。扬帆集团2750箱集装箱船、常石集团8.2万吨级散货船、五洲船厂全球首艘5万吨级CSR散货船及舟山中远5.2万吨浮式储油船等已按时交付,金海湾船业两艘11万吨油船已经试航,欧华船厂5300箱首制集装箱船顺利下水。另有17.6万吨散货船、32万吨超大型油轮(VLCC)、5000车位汽车滚装船等高端船型也相继开工建造。
3、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扬帆、欧华等船企已开始由分段建造模式向世界先进的分道建造模式过渡,通过加工基础设施投入及对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的改进,使生产效率和分段预装率得到快速提升。如欧华批量建造的1500TEV集装箱的船台周期已控制在25天以内。部分船企通过引进平面分段流水线等国外先进技术,分段预装率达到95%以上,已逼近日、韩水平。
4、船企财务状况良好。为了应对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涨价,船舶企业利用上半年船市兴旺的契机,加大船东首付款比例,使资金链不断加固。据统计,我市大型船企所承接订单的首付款比例均在20%以上,高的达到60-70%。因此,骨干企业自由资金充足,负债率较低,财务状况良好,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强。
5、在建项目进展顺利。近年来,我市引进和扩建了一批大型修造船项目和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其中有17个项目已经投产。去年,全市修造船项目投资额达到88.8亿元,在建项目进展顺利,常石集团8万吨级船坞项目已基本完成,中基船业、东海岸船业、增洲船舶等项目先后投产,舟山中远8万吨级船台建设工程已经完成60%,东邦修船、大神洲造船、中船重工等新建项目今年都可投产。
6、船舶配套逐渐完善。全市有船舶配套企业70余家,4大船配集聚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专业化配套生产。国际知名企业也与我市船舶企业开展合作,如中基集团与德国(MAN)公司在我市开发区将联合建立低速柴油机项目,舟山金海湾船业与江苏海陆装饰有限公司合作生产船用防火门项目,还有浙江富捷特种型材、舟山中星锚链、浙江大亚焊接材料有限公司的船配项目等正在加快推进。
7、主动出招应对危机。面对金融风暴,绝大多数涉外船企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一是密切关注国际海运及船市走势,及时转变经营理念,尽快适应卖买市场的变化,时刻掌握船东动向,提高预警机制,谨慎接单签约。二是提高生产效率,紧扣生产计划中的各个节点,尽量缩短造船周期,确保产品按时交付。三是科学安排生产,加强对采购成本、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控制,进一步增效节支,提高经济效益,确保企业利润。四是压缩规划性投资,把资金投入到最急需的地方,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完成。五是加强研发新产品、新技术,跟上国际造船行业形势发展步伐,展开创新“持久战”。六是积极融资,保证企业资金链不受影响。
二、存在问题
1、订单大幅回落。上半年新承接造船订单660万载重吨,下半年寥寥无几,只有60多万载重吨。修船订单也明显减少,船东对修船表现拖后观望的态度,部分外轮修理企业,原来在11月、12月应被确认的订单,至今渺无声息。
2、撤单已经出现。原先意向订单存在撤消现象,现在生效订单也有撤消苗头。有一企业在2007年6月8日与亚洲一船东签署的两艘57000吨级散货船订单取消,尽管双方协商决定,船东支付了相应赔偿,但船企也只能这样。
3、交船时间推迟。到目前止,经双方协商同意,已有6艘船只推迟交付时间。协商不成,用各种理由想拖期接船的大有人在。有些船东代表或验船师,对施工进度不是很好配合,而是千方百计的挑剔,以达到推期接船的目的。
4、修船价格下滑。一些修船企业不但订单回落,价格也下降30-40%。上半年修船赚大钱,三季度以后是微利、保本,有的还亏本。由于航运市场萧条,船东拖欠修理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5、项目进度放缓。第4季度,部分新建或扩建的工程项目进度明显减速,月投资额大幅回落,12月份投资金额只有1.9亿元,为全年最低。
6、散货船订单过多。因为航运市场不景气,BDI指数下挫,散货船市场不容乐观,下步不确定因素可能增加。而我市船舶产品结构中散货船占全部订单70%,这是一大软肋。
7、融资难度加大。金融风暴影响船舶市场,从事船舶融资信贷的金融机构增强了对船舶信贷融资的风险意识。因此,船东及船企融资难度明显增大,部分银行已将造船行业列入高风险行业,有些还提高了船舶融资的贷款利率,加大了对船舶融资项目、付款保函的审查力度,船企从金融机构获取付款保函的难度开始增加。
四、意见建议
1、要正确认识宏观环境对我市船舶工业所带来的影响,切实加强金融风暴对整个船舶市场冲击的研究,对于当前船市的变化,既要看到外部因素导致的突发性,也要看到市场高位回调的必然性。所以一定要增强信心,不要悲观失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保持船舶工业稳定前进。
2、要积极应对船市危机,把完成订单任务当作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保证按期交船。交船比接单更重要,顺利交船是应对危机的最关键措施,必须抓紧抓好。
3、要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从金融和法律等方面及早做好遗船和撤单的防范准备。要牢牢掌握交船验收主动权,不被船东为拖期接船提出的无理要求所左右。同时要注意策略,“软硬兼施”,建立多层次的沟通渠道,争取船东和船检方面的支持。
4、要加强政策引导和协调,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之间强强联合,鼓励中、小造船企业成为船舶中间产品配套加工中心和专业化加工中心,完善船舶工业产业链。
5、要加强管理,苦炼内功,降本增效,上水平、提素质,将产品开发尽量向多元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将生产技术尽量向高效率、高质量方向倾斜,以应对船市的变化及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
6、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优化产品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快主流船型的优化升级,在海洋工程装备、特种船舶和新型船舶制造寻求新的突破,以减少散货船订单过多的风险。
7、千方百计保证骨干船舶企业资金链的安全,建议市里制定船舶企业融资政策,力求在担保措施、受信额度、资金管理等方面向骨干造船企业倾斜。(舟山市出口船舶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工作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