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联席会上,来自央企和地方骨干造船企业以及中国船级社、航运企业和各大院校的权威代表们,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直言不讳地交流了对危机的认识。这次罕见的思想碰撞,让船界产生了这样一个共识:只有充分暴露危机和困难,才会有助于船舶工业早日渡过难关。
撤单预估比例惊人
历届危机的经验证明,只有挤掉泡沫才能真正迎来复苏。因此,撤单问题不容回避,回避撤单等同讳疾忌医。在此次船协高级别会议上,撤单问题得到了辩证且充分的剖析。据太平洋重工董事长梁小雷介绍,当前,国内手持2亿吨订单有一部分尚未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而且,欧洲银行已经把航运和造船列入高危信贷品种,据此分析,这批订单至少有30%将被放弃。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乐观估计弃单的比例会达到15%;如果过于悲观,这个数据将达到50%。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的副总经济师常旭东则认为,两者之间的数字都不会令人意外。
中海工业的总经理吴承业对上述撤单趋势的分析也表示认同。他进一步表示,当前航运企业的危机更为突出,在全球货运量和运价走入低谷的背景下,大批高价的新建船舶让航运企业难堪重负。只有迅速挤掉机体上的“脓包”,航运企业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生机。否则,航运和造船的危机将会被疲惫的拖延下去。
骨干企业不会伤筋动骨
尽管撤单被估计的很严重,但是中央和地方的大型骨干企业普遍坚信,当前中国造船工业的竞争优势依旧明显,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没有变化。因此,撤单不会让国内船舶工业骨干力量发生颠覆性改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董强表示,该集团手持3400万吨订单任务的完成并不令他担心。众所周知,“好船价不如好船型,好船型不如好船东”,对于国内大型骨干造船企业而言,好船价、好船型和好船东三者同时具备。尤其是船东方面,骨干企业的主要客户群是知名度较高的船东。与投机性的船东截然不同,大船东十分珍视日积月累的品牌和信誉,对于他们而言恶意放弃订单意味着退出航运业。相比之下,“弃单”主要发生在船型品种单一、防风险意识和经验薄弱的新兴中小企业身上。多数船界权威人士一致认为,这些企业将是当前首当其冲的调整对象。
“保增长、促发展”是核心
当前船舶工业最大的隐忧在于能否顺利实现“保增长、促发展”,这是应对此次危机的核心。去年,国内各家船厂几乎满负荷生产,造船能力处于充分释放的状态;今年,我国需要交付的新船量量比去年造船完工量的两倍,能否顺利完成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另外,从今年1月1日起开工建造的部分船舶开始正式执行涂层新标准(PSPC)。对此,国内造船企业依旧准备不足,能够完全达到PSPC要求的船企为数不多。因此,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认为,在“保增长”方面中国造船工业面临巨大的生产压力。
是否实现稳步“促发展”则是船企极为担心的问题。从去年9月份开始,国内部分船企的生效新船订单数量为零,一位国内造船集团的副总经理感慨其为船舶工业的“9.11”。这引发了与会的众位船企老总的共鸣。他们普遍认为,如果未来局势继续恶化,船厂接单的连续性将会被迫中断,船舶工业将失去平稳发展的基础。谈及如何阻止局势的恶化,多数船企代表表示,企业应该通过加强管理、增强创新、细化市场等方式积极展开自救;与此同时,大家热切期盼国家调整振兴规划早日出台。正如张广钦所强调的那样,当前“信心比黄金宝贵”,有国家的支持和国家经济后盾的支撑,中国船舶工业一定能鼓足信心,化危险为机遇。(来源:中国船舶报记者 甘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