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20:00 星期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台州造船业生死较量 [发布时间]:2008-12-16

返回 打印

    由美国金融风暴带来的经济衰退,也给全球造船业带来了空前灾难,快速发展的台州民营造船业的生死命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台州海岸线长,有大小港口20多个。沿着台州三门湾健跳港到温州乐清湾大麦屿港,漫长的海岸线上,许多滩涂都变成一座座造船基地,一艘艘正在建造的船静候在海滩上,其场景雄伟壮观。

  近几年来,台州造船热遍及三门、临海、温岭、玉环。“大造船、造大船”的船舶制造业使得台州工业产值每年翻番,船舶工业成为该市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产业之一。有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台州船舶工业产值增长52.8%,全年有望突破150亿元,未来三年,台州造船能力将突破一千万载重吨,这个数字,是浙江“十一五”规划年产量520万载重吨的近两倍,是中国整个“十一五”规划年产量1700万载重吨的近六成。

  当前,对台州那些手里捏着订单的船企乃至整个红红火火的造船行业来说,隐藏着一个危险的信号:台州船舶制造是否存在产能过剩?这个新兴产业是否会随时“崩盘”?

  台州支柱产业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初,台州一批渔民趁着休渔期开始在海滩上自己动手修造船,虽然只是散乱的无序经营,但产出的经济效益让人不敢小觑。

  而台州民营造船真正实现质的飞跃是从2003年开始。当世界造船业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东亚,越来越多的欧洲船主将目光投向中国沿海地区,也给台州带来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那年10月,浙江省船舶工业座谈会在舟山召开,台州“重读”造船业潜力:造船基础较好,民间资本充裕。“发展造船业”被台州市政府列入新兴工业发展重头项目。

  会后不久,台州市就举办第一次行业座谈会,主题就是造船。台州市政府和民营造船企业达成一个共识:小企业尽量扩大规模,大企业努力上新项目,还制定了船舶工业十年规划以及相关政策。

  “台州船舶生产企业与许多地方不同的是民营企业占到了97%以上。台州凭借得天独厚地理优势和灵活民营经营机制,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民营造船基地之一。”台州市船舶工业协会会长陈存裕对记者说。

  可以说,台州造船业的发展,生动地诠释了民营经济创造力――有着无与伦比的机制优势:管理层次少,管理人员精,决策快捷,能对市场需求与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经营灵活,在造船价格、对客户的业务贡献回报、满足客户对船舶产品的特殊要求以及造船业务及时转型等方面,均十分灵活;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灵活,员工能进能出,后期服务最简化,企业基本无冗员,也无离退休人员的负担;有较好的奖励机制,能确保核心人才高薪,用工成本低廉;原材料采购渠道多、库存积压少;协作机制良好。台州形成了门类齐全的造船配套企业,而造船厂往往只负责船舶核心生产部分,大多数加工内容都发包给周边的配套企业承担,连大型设备都可以搞租赁制,这样结果形成了企业规模不大却能造万吨轮,投资省,速度快,企业冗员少,包袱小。

  据介绍,台州全市拥有船舶生产和修理企业100多家,配套企业70多家,从事该行业人员有6万多人。全市有1万吨级以上船台120座,造船能力超过200万载重吨,占到了全国的10.1%。2006年全市造船业出口量占到了行业总产值的25%;2007年出口订单更是如雪花般飘来,出口量占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并形成了以杂货船、集装箱船、危险品船(油轮)、工程船为主的四大系列。使该市的船舶修造数量、修造吨位、船舶种类、建造能力、年产值等方面,均在全国民营船厂第一,使台州造船业“井喷”景象盛行一时。

  产业发展中的隐忧

  由于良好发展前景和丰厚投资回报,台州造船业汇集了大量民间资金,从而奠定了造船业的经济底蕴,在大力发展造船经济下,不时暴露出一些问题。

  “造船业暴露出来的隐忧之痛困扰着该产业大发展。”台州市经委主任张锐敏告诉导报记者,该市船舶工业存在问题表现在一是能力结构不合理,高水平能力不足与低水平重复建设并存;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提高缓慢,船舶价格偏低;三是融资困难,成本优势减弱,国际竞争力不容乐观;四是船用配套设备本地化停滞不前,船舶产业链作用难以发挥;五是高素质人才奇缺,管理相对落后,造船模式转换缓慢。

  据了解,台州100多家船舶生产与修理企业中,能够达到国家标准一级档次的企业只有10来家,建造180米以上船舶的企业仅一两家,而二级III类、IV类的企业则超过40家。大量企业集中在建造60米以下的小型船舶,全市造船业总体呈企业数量偏多、生产水平较低、企业规模小、分布散局面,造成大量的低质量船舶进入运输和生产领域。

  按照国防科工委出台的《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企业要建造船长120米至150米的船舶,也就是一般万吨级货船,生产场最低要求是12万平方米。

  在临海涌泉灵江北岸的台州枫叶船业有限公司船舶生产现场,导报记者见到了该公司总经理叶岳顺。他说:“台州土地供给却难以落实,没有土地保障,许多企业是很难生存的。”

  “去年,临海市计划新建和扩建用地1906亩,由于一些船舶企业周边土地基本上属于农保地,且在规划之外,而新一轮用地规划调整或批准额度有限。因此,一些船舶企业发展面临着无地可供、无地可用的窘境。”

由美国金融风暴带来的经济衰退,也给全球造船业带来了空前灾难,快速发展的台州民营造船业的生死命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台州海岸线长,有大小港口20多个。沿着台州三门湾健跳港到温州乐清湾大麦屿港,漫长的海岸线上,许多滩涂都变成一座座造船基地,一艘艘正在建造的船静候在海滩上,其场景雄伟壮观。

  近几年来,台州造船热遍及三门、临海、温岭、玉环。“大造船、造大船”的船舶制造业使得台州工业产值每年翻番,船舶工业成为该市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产业之一。有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台州船舶工业产值增长52.8%,全年有望突破150亿元,未来三年,台州造船能力将突破一千万载重吨,这个数字,是浙江“十一五”规划年产量520万载重吨的近两倍,是中国整个“十一五”规划年产量1700万载重吨的近六成。

  当前,对台州那些手里捏着订单的船企乃至整个红红火火的造船行业来说,隐藏着一个危险的信号:台州船舶制造是否存在产能过剩?这个新兴产业是否会随时“崩盘”?

  台州支柱产业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初,台州一批渔民趁着休渔期开始在海滩上自己动手修造船,虽然只是散乱的无序经营,但产出的经济效益让人不敢小觑。

  而台州民营造船真正实现质的飞跃是从2003年开始。当世界造船业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东亚,越来越多的欧洲船主将目光投向中国沿海地区,也给台州带来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那年10月,浙江省船舶工业座谈会在舟山召开,台州“重读”造船业潜力:造船基础较好,民间资本充裕。“发展造船业”被台州市政府列入新兴工业发展重头项目。

  会后不久,台州市就举办第一次行业座谈会,主题就是造船。台州市政府和民营造船企业达成一个共识:小企业尽量扩大规模,大企业努力上新项目,还制定了船舶工业十年规划以及相关政策。

  “台州船舶生产企业与许多地方不同的是民营企业占到了97%以上。台州凭借得天独厚地理优势和灵活民营经营机制,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民营造船基地之一。”台州市船舶工业协会会长陈存裕对记者说。

  可以说,台州造船业的发展,生动地诠释了民营经济创造力有着无与伦比的机制优势:管理层次少,管理人员精,决策快捷,能对市场需求与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经营灵活,在造船价格、对客户的业务贡献回报、满足客户对船舶产品的特殊要求以及造船业务及时转型等方面,均十分灵活;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灵活,员工能进能出,后期服务最简化,企业基本无冗员,也无离退休人员的负担;有较好的奖励机制,能确保核心人才高薪,用工成本低廉;原材料采购渠道多、库存积压少;协作机制良好。台州形成了门类齐全的造船配套企业,而造船厂往往只负责船舶核心生产部分,大多数加工内容都发包给周边的配套企业承担,连大型设备都可以搞租赁制,这样结果形成了企业规模不大却能造万吨轮,投资省,速度快,企业冗员少,包袱小。

  据介绍,台州全市拥有船舶生产和修理企业100多家,配套企业70多家,从事该行业人员有6万多人。全市有1万吨级以上船台120座,造船能力超过200万载重吨,占到了全国的10.1%。2006年全市造船业出口量占到了行业总产值的25%;2007年出口订单更是如雪花般飘来,出口量占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并形成了以杂货船、集装箱船、危险品船(油轮)、工程船为主的四大系列。使该市的船舶修造数量、修造吨位、船舶种类、建造能力、年产值等方面,均在全国民营船厂第一,使台州造船业“井喷”景象盛行一时。

  产业发展中的隐忧

  由于良好发展前景和丰厚投资回报,台州造船业汇集了大量民间资金,从而奠定了造船业的经济底蕴,在大力发展造船经济下,不时暴露出一些问题。

  “造船业暴露出来的隐忧之痛困扰着该产业大发展。”台州市经委主任张锐敏告诉导报记者,该市船舶工业存在问题表现在一是能力结构不合理,高水平能力不足与低水平重复建设并存;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提高缓慢,船舶价格偏低;三是融资困难,成本优势减弱,国际竞争力不容乐观;四是船用配套设备本地化停滞不前,船舶产业链作用难以发挥;五是高素质人才奇缺,管理相对落后,造船模式转换缓慢。

  据了解,台州100多家船舶生产与修理企业中,能够达到国家标准一级档次的企业只有10来家,建造180米以上船舶的企业仅一两家,而二级III类、IV类的企业则超过40家。大量企业集中在建造60米以下的小型船舶,全市造船业总体呈企业数量偏多、生产水平较低、企业规模小、分布散局面,造成大量的低质量船舶进入运输和生产领域。

  按照国防科工委出台的《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企业要建造船长120米至150米的船舶,也就是一般万吨级货船,生产场最低要求是12万平方米。

  在临海涌泉灵江北岸的台州枫叶船业有限公司船舶生产现场,导报记者见到了该公司总经理叶岳顺。他说:“台州土地供给却难以落实,没有土地保障,许多企业是很难生存的。”

  “去年,临海市计划新建和扩建用地1906亩,由于一些船舶企业周边土地基本上属于农保地,且在规划之外,而新一轮用地规划调整或批准额度有限。因此,一些船舶企业发展面临着无地可供、无地可用的窘境。” 来源:市场导报

Copyright © 2008 www.zseafer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主办方:舟山市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舟山三合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