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20:00 星期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面对金融危机 我国装备制造业急需转型 [发布时间]:2008-11-28

返回 打印

    装备制造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全球金融危机已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我国投资4万亿元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加速装备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化解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并实现我国从装备制造业大国向装备制造业强国转变。

  装备制造业大国而非强国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装备制造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正日趋凸显。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其增长速度高于制造业,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1.94万亿元,占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33.77%,并超过日本、德国,位居世界第二位。

  其次,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开发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装备创新平台,一批重点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正进一步提升。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质量、技术水平也有大的改观,一批重大装备已占领国际市场,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信誉第一。2006年,我国装备出口首次大于进口,进出口顺差达到157亿美元,预计今年将超过500亿美元。

  第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各地根据自身的基础和优势,正在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装备制造基地,呈现集聚发展的端倪。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又出现了兼并重组的趋势,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第五,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取得初步成效。国内机床行业已并购了10家海外机床企业,三一重工、西电集团在国外投资办厂,华为、中兴、联想等已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一批装备制造企业已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成为国际化大企业。

  然而,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仍不是装备制造业强国。主要面临着一些问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对外依存度较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粗放的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片面追求发展规模和速度,尚未走出传统工业化大量消耗资源的老路,整体素质不高,产业集中度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产业基础薄弱,基础制造装备、基础元器件、关键原材料发展滞后,高新技术与传统装备工业改造结合不够,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程度不高,远不能适应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需要。

  金融危机使装备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

  近几个月来,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全球经济,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日趋严峻,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我国工业总产值增幅已连续四个月下滑,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从6月份的16%大幅回落到8.2%,为2002年以来的最低。受此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今年的生产和销售增幅大幅下滑。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中国机械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幅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部分产品甚至出现负增长。汽车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增幅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整车出口出现同比和环比双下滑局面。

  其次,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后续订单近来也呈现出急剧下降趋势。机床、发电设备、重型机械等产品新增订单锐减,以上海电气集团为例,9月份国内设备订单只有去年同期的6%。进入10月份,中国船舶市场出现“停滞”状态,当月承接新船订单仅为今年月平均接单量的10%,甚至出现撤单现象。

  第三,金融危机还导致装备制造业企业资金链趋于紧张。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说,由于市场需求萎缩,造成企业产成品大量积压,应收账款增加,资金周转困难。同时,受产品价格下跌和消化高价库存原材料的双重压力影响,企业利润普遍下降。来源:生意社

Copyright © 2008 www.zseafer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主办方:舟山市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舟山三合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