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下降、融资困难等诸多挑战将对国内造船行业蒙上阴影。然而国际金融风暴的到来,将对本来已经从顶峰有所回落的造船业,带来更多变数。
融资紧缩全球新订单下滑
芬兰北方银行船舶融资部主管安德森在10月12日雅典举办的第10届航运金融论坛上表示,美国金融危机已直接影响航运市场,银行已大幅收紧对船舶公司融资信贷,不少船东想借钱都被银行拒之门外。2008年全球船舶总融资额已削减至1000亿美元,比去年信贷总额缩减了三分之一。
全球船舶市场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9月全球新签订单量同比下滑66.1%,1~9月累计新订单量同比下滑27.3%。
据欧洲专业银行的统计,2007年全球银行对船舶公司的总融资额达1500亿美元,而北方银行是向船东融资最多的银行。安德森预计,全球船公司在未来3至4年至少需要3000亿美元支付已落实的新船订单。
浙江宏冠船业有限公司也正被卷入在这股寒流的漩涡中。其经营部经理朱?F盛告诉本报记者:“公司订单现在主要是2007年接的,现在订单延续到2012年,但是由于国际船东对市场预期不乐观,目前后继的新订单急剧萎缩。”
中金的研究报告表明,国内主要船厂目前在手订单较多,普遍能够保障未来2~3年的生产。
但是根据咨询公司clarkson的统计,2008年1~9月中国新签订单数量同比下降34.2%,总体跌幅高于全球水平。研究报告认为,在目前全球造船业面临向下周期的状况下,中国造船企业无法走出独立行情。
船厂风险抵御能力尚待增强
国际融资环境不确定,使得中国船厂的风险剧增。浙江方圆造船有限公司经营部徐玉萍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由于民营船厂的竞争激烈,方圆造船有限公司有时不得不自己建造了整船再卖,承担全部风险。
浙江宏冠船业的产品主要销往德国、新加坡等地船东,朱?F盛告诉记者,公司是按首付20%,此后按4个阶段分期每次支付20%,“我们和对方都是银行提供担保,应该风险不大。不过,现在银行担保也很难说,但目前很难有更好的规避风险的方法。”朱?F盛说。
“如果船舶业周期都处于下滑状态,银行也会考虑自己的风险。比如民营船厂,可能因为船舶关键部位的配套产能存在问题而影响履约时间。或者由于融资问题陷入困境、汇率风险导致损失,这都可能导致中小民营造船企业倒闭。”光大证券研究员邱世梁说,船厂和船东可以采用支付货币多元化等方式规避双方的汇率风险。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建议,金融界应与造船厂互动,创新船舶融资方式。商业银行、保险、信贷等金融服务业可以为中国船舶工业提供利率、汇率、税收、担保、抵押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不过,海湾地区的船东对亚洲市场的船舶制造业依然很有信心,甚至认为这恰好是一个机会。
据报道,海湾地区第三大贷款商,科威特金融公司14日表示,计划在2009年从中东地区投资者手中融资2亿美元,用以在亚洲地区购买船只。
科威特金融公司新加坡首席执行官Lim Boh Soon在参加一个财务管理峰会时表示,融资当然不会容易,但目前的市场动荡是最好的时机,“因为如果你有钱的话,那么资产价格就很便宜”。他认为整个亚洲地区都存在机遇,特别是中国以及东南亚地区。
光大证券研究员邱世梁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截至9月份的数据显示,目前国际船价还处于高位,但是10月份从个别航运公司的回馈表明,新下订单的价格出现下降,虽然目前为止下降的幅度还不清楚,但是预期未来船价会有下降趋势。“如果在这时能够以较低的价格买入,将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广州有船企一周撤单4000万美元
欧美经济动荡,让持续5年走旺的船舶市场也受到影响。记者日前从位于广州黄埔区的一造修船企业获悉,今年上半年尚且可以的船市,从9、10月份开始已显现出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仅10月上旬的一周时间内,该船企连续撤销两个油船改散货船的订单,直接损失4000万美元。
中国船舶行业协会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亦称,尽管不能单纯从“次贷”影响来分析,但此轮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使得中国船市无法独善其身。
记者从多渠道获悉,进入9、10月份以来,受国外船东、船舶租赁公司的谨慎观望态度影响,华南地区主要造修船企业或多或少都遇到了船东“撤单”的情况。
记者观察到,从目前“撤单”情况来看,大部分集中在散货船制造。据造修船企业介绍,船东撤单原因主要是目前国际贸易量放缓带来的国际航运对散货船的需求减少。据不完全统计,仅上半年,外国船东在中国取消的造修船订单量达20多艘。
多种因素造成订单量下降
金融海啸固然是造成订单减少的重要原因,但不能完全归结于此。专家分析认为,船东在经济不明朗的形势下采取谨慎态度,以及金融机构加强风险评估等都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专家分析,由于中国船舶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而此次金融海啸又源起欧美,许多行业受到影响,中国造修船业受到影响成为必然。
此外,船舶行业属于资金密集性行业,一艘船的造价动辄一两亿元,即使欧洲的船东或者船舶租赁公司要投资造船,也必须向金融机构贷款解决资金问题,然而次贷危机后,受经济局势影响的欧洲银行对船东贷款资格风险评估更为谨慎而严格,使得船东贷款无门或者贷款更难,从而减少了对船舶产品的购买投资。
另外,由于未来的经济局势不清晰,很多船东于是选择观望态度,投资谨慎也“助推”了订单量的减少。
行业新标“迫使”中小船厂谨慎接单
今年7月1日出台的国际造船新行业标准,也使船舶行业的大量企业尤其中小企业出现谨慎接单的“尴尬”局面。
国际海事组织(英文缩写IMO)今年年初推出船舶涂层保护新标准(PSPC),规定所有500吨以上的国际航行的船舶,其2008年7月1日及以后签订的建造合同,所有类型的新船都要满足新标准要求。
然而,这一新标准要求相对于中国大部分造船企业而言“标准过高”。专家认为,即将实施的该标准,无论在对涂料的技术要求上还是在标准范围上,均比我国现有标准有较大提高,很大程度上给中国造船企业提高了相当的技术门槛。
目前我国大量中小船企业的技术尚需要提高,新行业标准的实施,使得大部分尤其中小船企为此不敢轻易接单,造成订单量减少。
船市进入“迷惑期”
华南甚至中国船市在持续5年兴旺之后,在这个时期出现订单量开始减少的现象,不少外界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受欧美经济局势的影响。
但船舶业人士对此并不完全认同,船市在持续5年兴旺之后订单量减少,符合“波峰―波谷”交替出现的产业经济规律。“在平时,船东‘撤单’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但在如今国际经济局势下,船东‘撤单’显得过于敏感。”
不过,业内人士坦言,必须承认的是,今年船舶企业总体上出现第三季度订单比上半年减少,尤其比今年第二季度减少,这其中很大因素是受到欧美经济局势的影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一骤然转变的行业形势,使得不少船舶企业开始对今年下半年的船市乐观持谨慎态度。面对接单量的减少或撤单现象,不仅船东显得无法判断市场,不少造修船企业也开始感到迷惑。
主出口市场集中在欧洲的船舶行业受此次欧美经济影响,会否进入寒冬或滑入低谷?船舶业专家对此并不认同,尽管“撤单”现象有出现,但尚不能代表行业整体情况。不少企业比如广船国际今年初步预计能够完成年初16艘船的订单量,进入寒冬的结论仍为时过早。但专家坦言,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行业现象和经济局势使得不少企业确实感到“迷惑”。
专家建议多渠道应对金融海啸
“船东在欧洲融资不畅,极有可能向亚洲寻求新的融资渠道。”船舶业人士透露,目前有趋势表明,欧洲船东的融资方式将向亚洲银行转移,亚洲银行有兴趣进入船舶市场。
专家分析,如果亚洲银行进入船市,对整个中国船市的下降趋势将有所缓解。另外专家建议,船厂可以通过开拓国内市场度过困难期。同时,采用人民币或多种货币结算降低汇率风险。此外,苦练内功,改进工艺,降低能耗,降低造船成本等,以多渠道应对金融海啸。来源:中国船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