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舟山市委党校副校长孙建军)
船舶工业,是舟山的传统产业。2007年船舶工业产值达到192.87亿元,首次超过水产品加工业,成为舟山第一支柱产业。改革开放30年来,舟山船舶工业的发展大致经历起步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末)、崛起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至二十世纪末)和跨越发展阶段(二十世纪末至今),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立足于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主要特点包括:
一是坚持后发优势和竞争优势相结合。作为后发地区,舟山立足于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在经验借鉴、技术引进、资金、制度和资源等方面的后发优势,成功实现了船舶工业的崛起。
二是坚持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相结合。由“渔港景”到“港景渔”的转型发展之路,伴随着舟山产业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渔荣俱荣,渔衰俱衰”是过去舟山经济发展的典型特点,在突出“港景”这两大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之后,船舶工业成为新时期舟山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同时舟山加快发展以港口、航运、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巩固调整渔农业,初步形成了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洋渔业为主要支撑的具有海岛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经济结构体系。
三是坚持多极带动和集群发展相结合。舟山依据区域特色,合理规划船舶产业布局,着重推进六横―虾峙、小干―马峙、盘峙及周边岛屿、秀山―岱西―长涂和舟山本岛北部等五大区块船舶工业集群化发展,重点规划新港、岱西、六横三个船配业发展集聚园区。同时,在每一集聚区块内,注重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充分发挥它们的产业带动力、辐射力和竞争力,从空间布局上实现多极带动。
四是坚持民间主动和政府推动相结合。为了培育修造船业更快发展,舟山市政府专门成立“船舶修造管理服务局”,明确将船舶工业确定为“十一五”期间的主导产业,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同时民营企业家积极响应,形成了民营资本投资和政府推动的互动模式。这不仅激发了舟山船舶工业发展的活力,也促进了船舶工业规范有序地健康发展。
五是坚持外延扩张和集约发展相结合。与日本、韩国、上海、江苏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决定了舟山船舶工业的发展实行外延扩张与集约发展相结合。在起步阶段企业以外延扩张为主,属于资金――劳动力密集型,重在扩大产业规模,而在跨越式发展阶段则以集约发展为主,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重在提高产业发展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
六是坚持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一方面坚持多管齐下,合力推进船舶工业做大、做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全面评估船舶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船舶工业发展划出一条“环保警戒线”,使船舶产业戴上“紧箍咒”,加以环保控制,实现船舶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舟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