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20:00 星期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造船业去产能迫在眉睫 [发布时间]:2016-12-29

返回 打印

    据21世纪经济报报道,多位受访船企表示,希望在去产能过程中有更多的政策托底。
    2008年开始,我国航运业就已进入低迷期,至今已长达八年的时间。
    对于航运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中远海运集团董事长许立荣本月初曾公开指出:“由于对航运产业供需状况认识的弱化,2011年至2015年,年均投资造船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持续的运力快速扩张,导致供需严重失衡,截至2015年,全球干散货运力过剩率达30%以上,集装箱运力过剩达25%,油轮运力过剩达20%。今年初BDI和CCFI双双跌至历史新低(BDI 290点、CCFI 632点)。受持续低迷的影响,  航运公司业绩恶化、资产缩水、负债增加,有的公司宣布破产,产业平衡被彻底打破了。”
    Clarkson Platou全球首席干散货分析师亨利特・范・尼凯尔克表示,2015年至现在的BDI指数表现比1985年以来更低,体现了这个市场无比糟糕的状况,运力过剩严重,以致于今年有42%的造船订单被取消。干散货市场估计到2018年仅有0.25%的增长。
    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4年,集装箱需求量有所反弹,但截至2015年底,全球集装箱运输行业增长情况不甚乐观,平均增幅仅为1.9%。为了扩大规模并降低单位成本,承运商仍在投资购买全新的大型船只。这一趋势加剧了行业产能过剩的窘境,令已然受此影响的市场局势进一步受挫,运费也随之降至历史新低。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集装箱需求增长已落后于GDP,这在航运历史上尚属首次。
    中研普华研究员王骏表示,航运业低迷从产业链上来看,主要是由于全球航运市场持续低迷、波动频繁,加之中国航运业内部竞争十分激烈引起的。进入2016年以来,大宗散货下游需求出现进一步下滑,同样的海运需求增长也将出现一定程度下滑。
据了解,过去三个月拆船数量飙升,占迄今为止拆船总数的41%,是去年同期的4.2倍。有分析师称,由于散货船船东不再投资造船,即便市场需求仅仅出现适度增长也将有利于市场复苏。同时,传统型船舶运营成本的上升也意味着更多的船舶进入拆船市场,从而在未来5年内收紧市场运力供应。
    航运咨询机构德路里(Drewry)表示,未来几年内船舶供应增速放缓,加上海运市场贸易前景温和改善,预计将导致散运市场长期运力过剩情况有所缓解,预计未来5年里好望角型散货船为期1年的期租租价,相比2016年的低位租价将翻一番。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表示,中国船舶行业当前迫在眉睫的困难是去库存。“未来三四年要用的船都已造出来了,而且由于违约成本太低,交付十分困难。”
    郭大成表示,船舶业是定制模式,按说不会出现高库存危机,但在中国却出现了,其背后是行业多年的恶性竞争。
    “一般船舶订单要有20%~30%的定金,但是有些企业,尤其是部分国企为了抢夺订单,不惜以低至1%的定金来接单,接单后基本全靠自己贷款来造船,这造成了违约成本极低。所以,在船舶业兴旺的时候出现了很多投机现象:部分订单并非由用船企业提出来,而是由投机商提出的。当在行业深度调整时,就发生了大量违约,交付极难。”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在上月的座谈会上介绍,目前船舶行业全球总产能达到两亿吨,但实际需求却只有1亿吨,目前韩国及日本的船舶行业削减产能幅度都超过40%。
   “中国此前通过淘汰、消化、整合、转移过剩产能,已将2012年的8000万载重吨的产能削减至2015年底的6500万载重吨,然而仍然存在着无效产能,中国造船业必须‘体’,估计削减30%以上的过剩产能。”李东说。
    这意味着中国需要去除近2000万载重吨的造船产能。
    但在郭大成看来,30%是一个相当保守的数字,他认为,整个造船市场后续需求也十分疲软,有报告预测,2016~2020年全球新造船年均需求可能仅有6000万载重吨,即便日韩不生产,中国的产能也可以满足全球的需求。
多家船企表示,希望在去产能过程中有更多的政策托底。比如希望在拆除、搬迁时能将腾出的土地变现,历史上的一些船厂大都靠江靠海,身处沿海发达地区,船企希望能自由处置这些土地,以此来补贴去产能过程中的债务和人员安置,然而这无疑会受到地方政府的较大阻力。 (来源:中国船检)

Copyright © 2008 www.zseafer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主办方:舟山市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舟山三合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