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持续低迷、经济增长率下滑、工资成本上升、来自新兴发展中国家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我国领导层一直在寻找制造业升级的新经验――在过去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制造业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一寻找目前已经有了结果:国务院已经公布了《中国制造2015规划》,《规划》旨在通过自动化和信息化来全面推进制造技术提升,增长我国第二产业的竞争实力。这是我国告别以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以房地产搅动市场的经济模式,转为更多地依靠服务业和智能工业的发展远景。
过去几十年里,一些低工资、多消耗、重污染的工业产业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举足轻重,比如低成本纺织品加工、基础电子产品组装等产业,近几年来已经逐渐向亚洲其他国家转移如越南、柬埔寨和孟加国等。因为这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起步比我国晚,他们的各国政策优惠多、劳动力工资低,所以低技术含量的产业正在向这些国家集中。重污染、耗材料、耗能源多的化工业、印刷业、电渡业、造纸业由于对环境、生态的负面影响大,也逐渐退出市场。中国的制造业的发展已经到了提升发展的新阶段。
这部《规划》的灵感很大程度来自德国的“工业4.0”计划。“工业4.0”计划是德国在2013年出台的、旨在增强欧洲国家竞争力的方案,德国的概念对国内有关实施工业现代化和增强竞争力的推动起了关键性指向作用。德国的工业产品以精细、高品质而闻名于世,德国人民诚信务实也有很好的口碑。如今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德国则是中国的重要专业技术来源国之一。中德之间互相交流和合作,必定能促进中德之间贸易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要实现《规划》制定的目标,我国必须迎接很多挑战,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必须要抓好许多基础工作,如标准的制订、完善、更新,代码的统一等等;必须增强数据和数字安全性、准确性、完备性,提供更快速的网络信息传输通道,以适应数据流动的不断壮大。同时要建立宽松的政治、经济、人文环境,做到数据共享。实现大数据的社会必定是民主的社会,公民的社会。从微观层面上来分析,各企业根据企业目前所处状态做好基础工作,例如制定出企业有关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并坚持在实践中实施。准确采集、存储、分析数据,增强数据积累的意识,加大信息化管理水平。在采购交易等成熟的领域优先运用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产品过程中运用工业化和信息化来调度控制生产运行、产品质量、作业进度。在生产设备方面运用数控设备和流水线等自动化装备提高生产效率。用机械手(机器人)来代替人工作业,做到机械换人。每个制造业都有不同的状况,只有因企制宜抓好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工作,才能使生产逐步进入信息化管理的有序进程,向智能制造发展,才能取得成效。尤其是目前各企业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的时候,要十分注意投入产出比,使尽量小的投入能获得更好的效益。
附:《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
傅 智 业
附:《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