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生活或干事业,人的一生都得学习很多知识。人的知识按获得途径可分两种,一种是来自书本的理性知识,主要是靠阅读或听讲授获得。这种知识系统性强,跨度大,可以从蒸气机时代现代人工智能时代。这种知识学得快,但如果不运用,从学校毕业3-5年就可能忘光了;另一种知识来自工作实践,是在一线作业中学到的。这种知识的增加来得慢,也不是很系统,但学会以后能终生不忘。如做车工学会了磨车刀或钻头,若干年没用,但待到要用时,一上手仍旧能磨出漂亮的车刀和钻头。这就是手艺,是靠手工“艺”出来的。在制造业一线作业,用到的就是手艺,而支撑“工艺”的背后却是很多知识。但是,现在人们常常更重视理性知识,单位招聘人才,学历要求越高越好。甚至有的单位招保安人员,也要硕士、博士学历。这种做法偏离社会正常的理念,不能人尽其才,久而久之,高学历者就失去了工作激情。一边是人才浪费,一边是人员闲置,这种现象长此以往,人们就会失去学习知识的动力,致使社会生产力低下,创新精神丧失,知识无用论就会笼罩整个社会。
现在我们国家尚处于工业化社会,需要生产大量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但我们一时还做不到,因此出现了去日本购买中国产的马桶盖现象。现实生活中,各制造企业需要有文化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更需要许多能工巧匠,但这些人才奇缺。这些人才的形成,不是光靠读书可造就的,而是要经生产一线长期磨炼才能形成独自的一技之长、一艺之巧。眼前许多有理性知识的年青人,由于从小条件优越,很少经过生活磨炼,读了十几年书便认为自己很有知识,不愿从事一线艰苦的劳动,使许多知识不能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只能半途而费或学非所用。尤其是工科毕业生,其用武之地就在工厂,就在作业现场。一线作业的活儿是千变万化的,有时在校学的知识很可能还不够用,需要提升自身的知识,拓展现有的知识,这就要在一线作业中获得。在一线作业中,可以得到许多书上学不到的实用知识或技巧,可以获得许多珍贵的经验,同时也可以写出深刻的原创性文章。这对企业、对工作、对个人都有很大的好处。虽然有时会苦一点、累一点,有时需要日夜加班甚至废寝忘食,但是奋斗后获得了成果,就会感到特别甜。
现在有一些院校毕业的大学生都希望坐在办公室,搞一些管理、技术之类的轻松活,但这些貌视轻松的活,是以知识积累、经验沉淀为支撑的,搞管理你不了解管理对象,不了解管理内容和流程,就无法管理。笔者在船企招聘中碰到一个应聘的大学生,他希望最好搞船舶设计之类的工作,原因是会CAD设计软件,也懂电脑。我对他说,你会CAD软件这当然很好,它可以替代绘图用的直尺、园规、鸭嘴笔等工具,但船舶设计不只是会描直线和曲线,更要知道这条直线或曲线为什么要这样画,以及直线或曲线背后的精度奥妙和制造诀窍。船舶企业有许多从事技术管理的人员,但他们必须是在一线工作5-10年,从事现场造船的姣姣者,才有可能走上管理的岗位。先做被管理者,才有机会做管理者。这样才能熟悉管理对象和管理内容,才能做好管理者。目前学校教育的内容,往往落后于企业的生产需要。就船舶建造为例,学校里是以专业划分来进行教学,也就是分船体、轮机、电气专业来培养学生的。但船厂造船是以现代化造船模式,以区域化总装式造船,整艘船划分为艏艉区域、船舱区域、机舱区域和上层建筑区域来总装,用到的是模块和托盘。要适应区域造船的模式,就得船、机、电、涂等知识都懂,要成为多工种复合型人才。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作业者,就必须要学习其它知识,学习船厂现有的生产模式。因为你有专业基础,可能比一般人学得快一点,但不在生产现场摸爬滚打3-5年,要成为一个管理者、设计者,只能是误了自己、误了生产。
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伟大的变革时期,“2025年中国制造”的目标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要使自己迅速成才,必须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生产一线多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积累经验,逐步创新。企业对一线作业人员考核的目标简洁明确,谁能解决生产中的难题,谁能按时完成生产任务,谁就是好样的,谁就有威信。学校也要培养学生从事现场劳动的观点,努力使他们成为有知识的劳动者。现代化的造船企业中,已经运用了很多高科技的作业方法,例如在生产设计中,应用到各种设计软件及各种数字化工具;作业现场用到的是各种生产自动线;各种设备实现了自动化、数控化、智能化,生产管理实行了信息化;经营决策应用大数据理论。如果从业人员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就不能适应现代造船的需要。一个人在生产一线,遇到的困难和磨炼是一个人知识能量的积累,这种能量随时会产生倍增效应,激励人奋发向上,努力前进。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民族要兴旺,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务实作风。事情是靠人努力做出来的,不能好高鹜远,华而不实,弄虚作假,要一步一个脚印,埋头苦干。我们要以实干加苦干精神,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舟山的船舶工业困难重重,除了政府、银行等有关职能部门大力支持外,作为船企的职工,更应在困境中努力奋斗,在生产第一线增长才干,在劳动实践中创造更优异的成果。
傅 智 业
草于“五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