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20:00 星期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加强基础工作 提升造船效率 [发布时间]:2014-10-11

返回 打印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航运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世界船舶工业的转移,中国的船舶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舟山船舶工业也赶上了这股潮流,得到跨越式发展。从工信部实施的《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白名单”来看,舟山入围船企有6家,除江苏外,比任何沿海的省份都多,由此可见舟山作为船舶工业建造基地和船舶出口基地的实力。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找出存在的差距。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许多船企,由于管理不细,生产不精,效率较差等等,困扰着企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益。
    管理不细,主要是物资、设备、生产流程、质量等管理过程不细。在物资管理中,仓库库存量大,物品仓储时间长,无适量的物耗标准等,造成物资浪费。在设备管理中,未按设备厂家操作规程进行保养、维修。在生产流程管理中,大中小日程计划和生产实践脱节,使计划形同虚设。在质量管理中,忽视了细节,误差失控。管理精细,不但要用制度、规范来约束,还需要人的素质、企业的文化来支撑。
    生产不精,首先体现在生产设计深度不够,尺寸不准,信息不全,差错率高,从而从源头上造成了返工率高。在生产过程中,精度控制不严,图纸信息未吃透,有些型变,事前未采取预防措施等等。
    在质量控制中,主要是未合理控制公差,过度焊接或过度加工,定位基准未选准等等,从而造成事后超差或存在隐性缺陷。这些细节,往往影响到船舶的整体质量,也严重影响了造船效率。
    造船效率是衡量船舶企业的关键性指标,其可反映船企的研发设计、建造技术、质量管理等综合实力,并直接影响船舶企业的经济效益。造船效率的高低,同时也和企业的经营模式、生产方式和管理机制相关。国际上通常采取综合效率指标进行比照,其中主要有每修正总吨工时消耗和人均年造船修正总吨两大指标。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在新船型研发、建造质量和建造周期等方面和日、韩等世界造船先进国家差距不大,唯有上述两大指标仍有较大差距。据专家介绍,日前日本主要造船企业的每修正总吨消耗工时平均数约为10,韩国则约为15,而我国骨干造船企业在30以上,中小型船企则在60以上。再看人均年造船修正总吨,日本为90左右,韩国为120左右,而我国最高仅为54左右,差距更为明显。更令人担忧的是,国内相当一部分船企对造船效率指标不够重视,许多船企没有统计这一数据,更没有对这一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导致造船效率低下的问题长期普遍存在,以致我国大部分中小船舶企业难有好的经济效益。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工人的造船效率是日本工人的五至六分之一,中国工人的工资也是日本工人的五至六分之一,中国劳动成本低的红利已不复存在。
    要提高造船效率,必须抓好造船的各项因素。如在物耗方面,要抓好钢材的综合利用、焊材利用率、涂装的涂敷率等等物耗指标。在建造方面,要抓好分段无余量制造率、无余量搭载率、预舾装率、高效自动化焊接率,提高焊接一次检测合格率。同时要制订各项精度管理标准,实施精度造船。管理要达到数据化、信息化,只有这样才能更简洁、更明了、更反映管理的本质。工信部的《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中有十大定量考核指标是用数据来量化的,这就比原来《船舶制造企业基本生产条件》(CB/T3000-2007)先进得多。定量指标反映了技术、管理的综合水平。例如,钢材综合利用率≥90%,这一指标就体现了船舶企业设计水平、建造技术和仓储管理能力等等。企业要重视数据的收集与积累、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做到用数据来反映事实,用数据来指导经营决策。要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和数据采用的严肃性,除人为的对数据干扰和选择性造假外,有关部门也不要干涉企业的微观事务,让企业的经营者们理性运作企业。只有多头并进,过细管理,才能逐步提高造船的效率。细节影响到企业成败,只有持之以恒抓好细节,才能使企业逐步做出成绩,立身世界造船市场不败之地。

                                                舟山市船舶外贸预警示范点
                                                       傅  智  业

Copyright © 2008 www.zseafer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主办方:舟山市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舟山三合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