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实现由大变强,到2035年成为制造强国。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今年在调研国内船企时明确提出,船舶工业要从制造业中率先突破,加快推进我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今年4月召开的全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工作会议上也提出,我国船舶工业要全面推进造船强国建设。总的来说,建设造船强国已成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包张静日前就“造船强国标志”这一话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认为,我国要建设造船强国,应继续保持规模优势,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对硬件资源进行整合优化的基础上,着力提升软实力,不断增强船舶工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强国标志与时俱进
“对于什么是造船强国,目前国际上并没有形成清晰统一的定义。究其原因,关于造船强国的标志随着全球船舶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例如,英国在19世纪仅凭绝对的规模优势就成为当时的造船强国。日本在20世纪上半叶依靠成本、规模、工业水平、劳动力素质等多重优势取代英国成为造船强国。韩国则在第三次石油危机后异军突起,利用成本和技术优势,赶超日本,成为造船强国。”包张静表示,从当前全球船舶工业发展趋势和特点看,一个国家要成为造船强国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是较大的产业规模。“造船强国必须是造船大国,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高的份额。”包张静说,造船强国必须以一定的产业规模作支撑,要拥有规模较大、成熟健全的现代船舶工业产业体系。这一点可以通过造船完工量、销售收入等指标来衡量。以造船完工量为例,2000~2013年,韩国年均造船完工量在全球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为36.4%,明显高于其他造船国家和地区。
二是优化的产业结构。“这里说的产业结构包括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等。”包张静介绍,优化的行业结构要求船舶工业产业体系具有较强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即造、修、配以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之间能够实现协调发展。优化的产品结构要求完工的各类船型以及各类配套产品中,高、中、低档产品所占的比例比较合理。优化的组织结构则要求行业内大、中、小型企业分布情况比较科学,产业集中度较高,企业之间具有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造船强国必须拥有一批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造船企业集团。”包张静举例说,在2013年全球前十家造船集团中,韩国占了5家,其中现代重工、大宇造船海洋、三星重工这三大集团造船完工量合计在全球总量中的占比近25%。
三是良好的质量效益。“造船强国要具有全球领先的技术水平、质量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等,能够占领国际船舶市场的制高点。”包张静表示,良好的质量效益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指标来体现。例如在劳动生产率方面,韩国船企2013年达到80万美元/人,日本船企为60万美元/人左右,也明显高于其他造船国家和地区。
四是持续的发展潜力。“造船强国要拥有较强的技术实力、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包张静表示,技术因素是造船强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谁能够在新一轮的技术变革和发展中抢得先机,占领科技制高点,谁就能成为真正有引领力的造船强国。
此外,造船强国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全球经济贸易格局、科技发展环境以及船舶工业发展的大趋势中,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三大问题影响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造船设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综合竞争优势不断增强。从2010年开始,我国三大造船指标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位。包张静表示,我国已成为造船大国,具备向造船强国转型升级的基础和条件,但目前来看还存在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阻碍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主要短板。包张静说,与先进造船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船舶工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基础技术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综合技术水平不高、配套产业发展滞后等。
其次,与日、韩相比,我国船舶工业的整体效率差距较大,削弱了我国的成本优势。包张静表示,目前来看,我国船舶工业整体上依赖大规模资源和资金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导致我国船舶工业整体效率低于先进造船国家和地区,尤其在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资源利用率等方面,仍落后于日本和韩国。
再次,产业结构失衡,是当前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包张静表示,我国船舶工业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产能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经济规模较小,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建造能力不足等。同时,船用配套及相关设备生产滞后、国产化率低,也是制约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软硬兼修推动做强
“我国要建设造船强国,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包张静建议,我国应在继续保持规模优势的基础上,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对硬件资源进行整合优化的同时,着力提升软实力,持续推进效率提升和结构优化并行,不断增强船舶工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硬件资源整合优化方面,包张静建议,一是以结构优化为主线,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产能总量与市场需求、环境资源相协调,使产业集中度和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三是引导社会资源向优强企业集中,重点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管理高效、国际化程度高的大型优强企业,成为世界造船企业的旗舰。
在软实力提升方面,包张静建议,一是以技术先进、成本经济、建造高效、质量优良为主要目标,全面增强我国船舶工业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优势;二是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完善创新体系;三是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成本、质量、安全以及风险管理和控制,加速打造先进高效、绿色环保的船舶建造体系,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中国船舶报》王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