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某先进船厂每修正总吨工时为22.9,而韩国的现代重工为16.7,日本三进造船约8.1”,这一数据的披露,可以看出我国造船企业和日、韩船企的巨大差距。
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在2008年之前船舶业的高速发展,我国船企造船周期大幅缩短,生产线布置更加合理,生产设施设备更加先进和完善,在硬件方面与日韩船企已相差无几,但为什么生产效率的差距仍然如此之大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长期以来我国的船舶企业对基础工作的忽视,不重视数据收集、信息归中、程序优化,不重视知识管理,严重影响了我国船企建模的成效。现代造船模式的精髓就是讲究精准、精良、精细,不断消除产品多余功能,降低资源无益消耗,减少多余库存,压缩无效作业时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大量准确、突时的基础数据做支撑。这些准确的数据哪里来?来源于生产第一线,来源于每个岗位发生的数据,国内很多船企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因此学到的现代造船模式只是学到外形远未掌握其精髓。
日本船厂有精确的计划管理体系,他们能把一年的计划细化到月、周、日。执行期间虽有变动,但通常变化都不大,计划工时与完工工时相差不多,材料配件库存极少,按需按量按时配送。日本船厂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靠的是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地记录每个工作岗位,每个工人,每天的作业内容,作业程序和物耗等数据,形成有效的信息,并不断优化和改进管理;而且在实现信息化后其管理效率更高,所有数据都可被快速、准确地提取和分析,甚至某一个小项发生变化了与之相关的所有项目都能及时得到修正。
反观我国船企,管理粗放,基础薄弱,如造船效率最重要的考量指标――工时的安排和统计,普遍不精确,计划工时与实动工时相差甚远,在船企戏称“计划变滑稽”,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我国船企对劳务工管理实行以包代管的方式,对其实动工时无从谈起,而对正式职工的管理,很多企业也只是用简单的考勤代替实动工时的统计,由于工时与收入挂勾,所以即使实动工时少于计划工时,职工一般也不愿意说明,怕减少了工时影响到收入减少。这使实动工时难以准确统计,压缩无效作业时间,就成了一句空话。由于计划精细性欠缺,物流与生产流程难以同步,同样是因为大量具体的基础统计工作和标准化工作不到位所致。我国船企大部分是料等人,也有不少时间是人等料,前者浪费了大量库存资金,后者严重影响生产和船期。
我国船舶企业的建模工作之所以被长期忽视,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缺乏科学的考核办法,习惯用简单的规范和完工量等“看得见”的指标考核工作,习惯依靠要素投入实现总量增长;另一方面,做好基础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且在短期内很难见效,在人心浮躁的当下,在基础管理跟着干都一起轮换的当下,企业往往难以坚持下去。
然而,建模的基础工作从来未像现在这样重要。当我们一年还只能造几条船时,当船价高企足以确保获得较大利润时,计划不准也罢,以包代管也罢,并不影响企业的生存。如今,很多船企一年要造十几艘甚至几十艘船舶,而利润已被日益上升的人工、材料、设备、汇率成本和急剧下跌的船价挤压得所剩无几,如果我们还停留在高度随意,计划粗放,工时掺水,库存积压,人浮于事的水平,基础工作影响的就不是利润的多少,而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大局。同时还应该看到,整个社会对船舶企业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不允许浪费社会资源的企业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一个粗放型的浪费资源、产生污染的企业,不但被市场淘汰而且被社会唾弃。我们不得不精细地测算每一个细小环节的物耗、能耗、工时、排放,来达到综合减排效果。这时候每天各种物耗、工时等的精确统计和反馈,就显得格外重要。否则,即使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管理软件,也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对提升生产效率一点帮助都没有,管理无序,再好的硬件,也只是杂物一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基础工作很繁琐、很辛苦,但它是建模的根基和起点,船舶行业和企业真正认识到基础工作的重要性,从制度的实施抓起,层层落实到人,上到船企老总,下到工人,每一级用制度来考核,长期持之以恒,同时对全体职工要进行培训,如何记录发生的数据,形成有效的信息,从数据分析中得出规律形成管理程序,实施有效管理。全厂上下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好风气,只有这样才能方见成效。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基础工作,船企在生产管理中才能真正做到精准、精良、精细,进而提高综合竞争力,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舟山市出口船舶预警点 傅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