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准确反映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现状,经合组织与世贸组织经过多年合作,于1月16日在巴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推出了全球贸易测算新方法――“附加值贸易测算法”。采用这一方法有助于重新认识我国的大规模贸易顺差,也有助于我国船舶工业认清并摆正在全球产业链所处的位置,以实现造船强国的梦想。
新方法产生于全球化背景
附加值贸易测算法是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贸易形势下产生的,众所周知,当今世界上许多产品不再是只在一国一地生产,而是分散在世界各地生产,要经过全球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才能够完成整个产品。根据这一现实,改变仅以统计各经济体的进出口账面数据的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以单个产品在全球生产链上不同经济体产生的附加值的基础进行贸易统计,便产生了附加值贸易测算法。这种统计方法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全球产业链的概念,以及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产业链所处的贸易地位。
在国际贸易中,“附加值”是指一件产品由于劳动力补偿、关税或利润等原因而产生高于原价值的新价值。用W表示某产品的附加值,V表示某产品原值,V1表示某产品的现值,W=V1-V。例如,德国向我国出口价值为1000万美元的船用柴油机,中国的某船舶企业将此船用柴油机安装在出口船舶上,以1100万美元的价格再出口到希腊,如果按照传统的国际贸易统计方法计算,中国对希腊产生1100万美元的贸易顺差,但这样未反映德国和希腊之间的间接贸易关系。而按附加值贸易统计法计算,德国对希腊产生了1000万美元的贸易顺差,中国对希腊只产生100万美元的贸易顺差。这样一计算就能清楚反映出贸易顺差的组成,德国占了大头,中国只占了一小头。
我国“顺差大国”帽子或被摘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工业制成品在生产过程中会多次进出各国的海关,但是这已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出口和进口。传统的国际贸易统计方法是基于出口产品的价值,都是由出口国创造的概念,即该产品生产是该国独立完成的。例如皮鞋出口,其皮革、辅料、加工等整个产业链都是在一国完成的。在目前的形势,产品生产已国际化,充分利用各国的优势,多国生产的零部件,在某一国家组装成最终产品,这种传统的统计方法已不能准确反映全球化生产的现实,需要改变。同时传统的统计方法只测算总贸易流量,而无法准确反映生产链全过程,很难计算出其他国家对产品生产作出的贡献,容易导致商品的原产地被曲解,产品出口方贸易额被高估。新方法通过进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更全面地反映出各方在产品形成的过程中作出贡献的大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全球产业链的构成。
另外,我国的商品出口总额,涵盖国有、民营、外资等企业生产的产品,用传统的统计法计算,我国成了“顺差大国”。实际上我国出口额中多达6成来自外商投股企业。例如2009年,我国对美国有1400多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其中约有76%是由外贸企业产生的,而在这些外资企业中美国在华投资的企业占绝大部分。根据新方法计算,由外资获得的价值将从中国贸易顺差中剔除。
用附加值来测算国际贸易金额,有助于各国重新评估贸易失衡问题是一项有益的尝试。但距实际应用可能还有一段距离,如果应用了,也只能是一个计算工具作贸易政策的制定与谈判中起到参考作用。
认清我国船舶工业地位以利发展
按附加值贸易测算法,2012年,我国船舶出口达到近400亿美元的总额将大打折扣(为计算方便取400亿美元整数)。因为我国的船舶出口主要以加工贸易方式进行。近年来,国产船舶配套设备的装船率最低约为25%,最高约为60%,平均值为42.5%,进口船配设备所占比例最低约为40%,最高约为75%,平均值57.5%。以此计算,400亿美元的船舶出口额中进口设备总额为230亿美元,剩余的170亿美元是船体等其它部分的出口额。后者绝大部分是劳动力密集的加工环节所创造的价值。我国目前的造船尚处于“造船壳、配管系、装设备、涂油漆”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处于全球船舶工业产业链的中低端。
目前,出口商品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品牌,仍是包括船舶企业在内的不少国内企业的致命弱点,通过附加值贸易测算法,可以看到中国船舶工业的弱点,要成为造船强国不光是造船量的大小,主要是核心技术和品牌效应,发展船舶工业任重而道远。
舟山市出口船舶预警点
傅 智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