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自动化生产线全线复工,整个车间,只要几个工人就可以进行加工、拼装主要工序的作业。”日前,记者走进舟山晨光电器有限公司转子车间,九条全自动生产线正“火力全开”。
得益于多年来的“机器换人”策略,在努力实现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当下,我县不少规上企业有序恢复产能,借力智能化,克服用工短缺等问题。“技术改造以后对人工数量的需求大大降低。”舟山晨光电器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傅世彪介绍,该公司3月份共有100万台电机产品订单需要交付,在机器化的助力下,全体员工都在为实现首季“开门红”撸起袖子加油干,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
同样,舟山神鹰滤清器制造有限公司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也正最大限度发挥“机器换人”带来的生产效应。
该公司的外壳拉伸生产车间里,一台台全自动智能拉伸设备正在高效运作,宽敞整洁的厂区里,只看到五六个工人在忙碌。
“使用老旧设备时,70名员工每天能生产3.5万个滤清器外壳,现在车间仅5至6名员工,每天可生产7万个滤清器外壳。”舟山神鹰滤清器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任贤安说,该公司凭借着去年初启动的“机器换人”技术,催生出了企业的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率。
在我县,像“晨光”、“神鹰”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按照“两手抓 两手硬”的部署要求,在确保疫情安全可控的前提下,率先“机器换人”的企业快人一步,先声夺人,取得了新一年生产经营的主动权。 (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