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20:00 星期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70年辉煌看舟山商务事业腾飞 [发布时间]:2019-11-07

返回 打印

 

  告别白日的匆忙,披着流光夜色,人们熙攘着涌向咫尺的商业广场、特色街区,享受应有尽有的业态,心情喜悦。这样的生活场景,再正常不过,却凝聚着代代舟山商务人披荆斩棘、拼搏奋斗的心血。

  从一穷二白、百业待举的泥泞中起步,结合海岛实际扬长避短,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舟山商务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留下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高质量发展轨迹----对外贸易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至今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往来;进出口总额从1953年的4万元,到2018年首次突破干亿元大关:201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6.85亿元,是2001年的8倍多。

  这些奇妙数字汇成画笔,把舟山黑白底色的过去,着色成光彩夺目的当下。

  回首过去,舟山着力活流通、扩消费、稳外贸、促开放,全市商务事业实现跨越发展,在不断取得新成就、新提升、新突破的递进中,为全面建设海上花园城注入强劲动力。

  商务蓬勃发展,重彩港城风光。舟山擘画“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浙江自贸试验区等美好蓝图,商务事业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将以更加开放、更富创新的规野,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发展对外贸易   深度“拥抱”世界  

  舟山渔业,历史源远流长,且资源丰富。上世纪50年代,舟山因战乱停止的对外贸易开始恢复,首先走出去的,正是水产品这一传统优势产品。,厚积而薄发,从1953年到1966年,舟山外贸进出口总值翻了831倍。

  量变引质变。 舟山对外贸易在攀峰中经历千百次的锤炼,光芒初升,而改革开放这双宽阔的翅膀,让舟山视野开阔,腾飞天地。

  1981年,沈家门港作为外贸口岸对外轮开放,各涉外机构先后建立;1988年,舟山被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政策更加开放;1990年,全市外贸收购商品增加到15大类、118个主要品种......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促地方工业快速发展,出口比重逐渐超过水产品,主要是服装、纺织、玩具、机电等。”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随着舟山船舶业的兴起,本世纪初,船舶工业成为重要出口支柱。

  80年代的故事还有很多。1985年,舟山首次利用外资,由舟山二渔公司(现兴业公司)和日本大洋渔业株式会社合资兴办“舟洋渔业合营公司”,开创了舟山招商引资的先例。

  从此,舟山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资来源日趋广泛。2018年,全市利用外资4.2亿美元,居全省第7位;完成境外投资中方投资额1.95亿美元,同比增长4.5倍;完成国外经济合作营业额9.5亿美元,同比增长92.8%。

  商务事业的动力是改革,根本是开放。,上世纪90年代后,舟山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通过不断增强政策支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壮大企业主体,全面扩大外向型经济规模,打开新的格局。

  同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舟山出口的商品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为技术型、高附加值产品,迈向中高端水平。首先转身的,还是传统水产品。

  “比如水产品加工产生的副产品,以前只能作废,现在浙江兴业集团利用它生产精制鱼油产品,也填补了鱼蛋白发酵酿造鱼酱油工艺方面的国内空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11年,舟山市获评国家级水海产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自2016年以来,全市水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17.9%。

  一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边加快对外贸易新动能培育。浙江自贸试验区落户在舟山,新动能是什么?答案呼之欲出一大宗商品贸易,目前占全市进出口比重为65%,其中油品是重头。

  得益于新动能释放的充沛活力,去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135.5亿元,同比增长44.9%,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41.1亿元,同比增长19.1%。其中,水产品、油品、船舶工业占全市出口总量90%以上。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从经济开发区、国家级新区到自贸试验区,舟山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对外贸易的路子越走越广。

  聚力内贸流通    消费不断升级

  内贸流通映射群众生活水平,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见证者。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舟山人的生活消费,紧紧围绕吃、穿、用展开,首先是解决温饱问题。

  1951年,舟山人有了自己的百货公司----舟山第一百货。每到周末,商场里人头攒动,一个搪瓷盆、一个热水瓶,甚至一双保暖鞋都要抢着买。因为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商品短缺,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生活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渐深,商贸行业经历了国有民营、改组改制等多轮次改革,非公经济发展繁荣,物资供应从短缺走向充足,“票证”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舟山经济增长迅猛,群众收入不断攀升,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8000元大关。消费水平的提升,契合内贸流通的改革,碰撞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火花。

  人们开始追求时尚,“老三件"(自行车、手表、收音机)逐渐被“新三件”(电冰箱、彩电、洗衣机)代替,并开始注重产品的质量、安全,追求品质生活。

  新世纪以后,一个又 一个的老牌商场,不断扩容、升级,引进品牌,向着现代化飞跃;凯虹广场、普陀杉杉天地等大型商业综合体不断涌现,形成商圈概念;定海总府路、新城长峙岛如心广场等步行街不断提升,发展特色商业.....

  现在的舟山,已建成了门类齐全、覆盖城乡的内贸流通体系,批发市场、便利店、购物中心、农贸市场等遍地开花,极大满足市民生活品质化、消费便利化的需求。

  舟山内贸事业的蜕变,不止于此。既服务企业,又服务市民,在市商务局组织牵头下,近年来围绕购物、美食、旅游等主题,开展“消费促进月”“金秋购物节”等活动,促进消费、服务民生、便利百姓。

  同时,聚焦网络购物等新业态,舟山培育推广“线上东海开渔节”等电商品牌,去年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56.9亿元,同比增长61.5%,增幅居全省首位。

  与时代大潮同频共振七十年,透过商务事业,我们看到的是舟山社会经济的跨越、群众生活的变迁,美好愿景正不断变为现实。(选自舟山日报)

Copyright © 2008 www.zseafer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主办方:舟山市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舟山三合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