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洋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海洋科技创新的竞争。
海洋科技创新的竞争,实质就是航海运载能力的竞争。
航海运载能力的竞争,其实就是船舶设计与研发能力的竞争。 ”
这是李家兴的创业信条,也是他领导的浙江欣海船舶设计研究院,之所以能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型民营科研机构,成长为全省最大船舶设计研究院、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秘诀所在。
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近年来,李家兴以海洋科学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暨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为平台,积极投身科技攻关和创业创新的主战场,用设计与研发打响“舟山船型”品牌,助力“四个舟山”建设,助推浙江自贸试验区又好又快发展。
从国企“下海”,开垦舟山船舶设计研发的“处女地”
李家兴与“欣海”的故事,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说起。
从当时的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毕业后,李家兴进入舟山船厂(扬帆集团前身)工作,凭借过人的技艺,1997年,他被晋升任命为公司总工程师。
也正是这年,当所有人都羡慕不已时,他做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离开国企“下海”,投入当时还鲜有人涉足的科研领域。不久之后,舟山第一家船舶设计研发机构――舟山欣海船舶工程研究所(浙江欣海船舶设计研究院前身)“问世”。
“那时候,国内船舶工业刚刚起步,舟山船厂多,但没有设计单位。所有船厂不管大小,一旦出现技术问题,都要跑去上海请外援。”身处海岛,李家兴切实感受到了不便,“时间长不说,还颇受人制约。经常是你很热情去找专家解决问题,但人家不一定理你。 ”他深切地想改变这种依靠外地技术的局面。
作为当时舟山船舶领域的“佼佼者”,他和他的团队各自擅长船体、轮机、电气,而这些,恰巧组成了船舶研究开发设计的完整链条。
舟山欣海船舶工程研究所成立后,李家兴给团队定下一个大目标――为舟山船舶行业服务。带着这份使命,他们引进了全市第一套船舶设计开发软件,开始了“处女地”的“拓荒之旅”。
创下多项“首个”,“欣海”在国内船舶设计界崭露头角
鸭白线车客渡船是舟山欣海船舶工程研究所结出的第一颗“果实”。
舟山跨海大桥通车前,渡船,是舟山人最常使用的出岛交通工具,码头,更是人山人海。
“当时的海峡轮渡公司购买了两艘日本旧船,用于舟山鸭岱山码头和宁波白峰码头之间的海上运输。 ”李家兴回忆,为畅通“蓝色公路”,他和团队花了两年时间,研发设计了装车量大、经济效益高的27车渡船型,成功替代日本旧船,成为鸭白线车客渡主力,大大缓解了海上交通压力。
由于技术领先,厦门鼓浪屿也找到“欣海”,请他们为鼓浪屿设计客船。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全国首艘多功能电力电缆敷设船、首艘大型电力推进围网渔船、首艘渔业加工母船、首艘超低温金枪鱼冷藏运输船、首艘大型多功能应急救援保障船“消防航母”……从舟山欣海船舶工程研究所到浙江欣海船舶设计研究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欣海”不断刷新成绩单,创下多项“首个”,在国内船舶设计界站崭露头角。
“‘欣海’很幸运地赶上了船厂发展的春天,这给了‘欣海’很好的发展机会。 ”李家兴说,那段时期,“欣海”的船舶技术服务能力支撑了舟山市船舶工业将近20亿元的产值。
辛苦耕耘换来收获,“十二五”期间,浙江欣海船舶设计研究院被省政府授予“省级重点船舶设计研究院”和“省级重点企业设计院”称号,并成功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全省最大的船舶设计研究院。
涉海进江,勇闯水道设计“江海直达1”号船,打响“舟山船型”品牌
“江船难出海,海船难进江”,随着我国沿海经济与内陆经济进入了协同发展新时期,江河海运一体化成为迫切需求。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一获批,我们就开始跟踪服务,积极参与其中,与舟山市港航管理局和CCS武汉规范研究所共同极力呼吁、推动并促成国家出台江海联运船舶相关法规,设计完成全国首艘江海直达船。 ”李家兴说,为解决船型问题,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与“欣海”的相关技术人员,采用了海洋所二十到四十年东海特定海域特定航线基点的风浪数据与长江流域的航道情况,确定了船舶结构强度的合理性。
一条全新设计的折叠桅杆,能让它成功穿过南京长江大桥。扁平的船底,可在特定区域、特定航线,从舟山直达马鞍山,中间无须减载、装卸。因其舟山设计、舟山制造、舟山运营,透着舟山智慧,被业内称为“舟山智造”。
2018年3月18日上午,中国首艘江海直达船,即舟山―马鞍山2万吨级江海直达散货船“江海直达1”交付船东。同年4月10日上午,“江海直达1”完成首航,开启中国航运业江海联运新时代。
据悉,“江海直达1”号船长154米、宽24米,比同类海进江(海船)船舶造价降低约10%,载重量增加约13%,全船能效提高约12%,采用襟翼舵,使舵效提高了50%以上,真正实现了“宜江、适海、先进、经济”。
跑船的人都知道,世界上的知名船型有巴拿马船型、苏伊士船型等等,这样以地域命名的船型,在亚洲还不曾有。因此,李家兴设想,以“江海直达1”这个船型为模板,将以后江海联运的船都打造成“舟山船型”,提升舟山在船舶行业的国际知名度。
“我们的目标是扩大‘舟山船型’在黄金水道上的占比,形成规模优势。 ”他告诉记者,继“江海直达1”号船后,舟山直达武汉的1.35万吨级江海联运散货船现已完成设计,有望年内建造。未来。舟山还将打造集装箱、商品车装船等江海联运船队,从舟山直达长江沿岸更多城市,到2030年,建成安全、高效、绿色的江海直达运输体系。
研发低硫船用燃料油供应“标准化船型”
推动浙江自贸试验区油品领域改革创新
从建设之初,浙江自贸试验区便承担了“围绕国家能源保障安全,推进以油品全产业链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海上开放门户示范区、国际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先导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配置基地”这一重要任务。
为抢抓IMO(国际海事组织)在全球推行低硫船用燃料油这一历史性契机,加快推进低硫船用燃料油供应,形成国际领先的低硫船用燃料油全产业链体系,推动浙江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深化油品领域改革创新,李家兴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了低硫船用燃料油供应“标准化船型”的技术研究。
“国际航行船舶大多在锚地加注船用燃料油,根据舟山海域特点,供应船型首先必须安全、可靠,确保风浪大时也能平稳靠拢、平稳加注、平稳离开;其次,船上的加油装备必须经过国际认可。 ”李家兴说,舟山船用燃料油的年需求量超过390万吨,影响燃油买家(国际航行船舶的船东)来舟山加油的,除了价格优势外,最重要的便是供应是否规范。
目前,“欣海”已成立专题工作推进小组,确定低硫船用燃料油供应“标准化船型”研究方向,5000DWT油船、3500DWT油船正式进入研发阶段。
在李家兴看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未来,宁波舟山港极有可能成为亚洲最大的石油储运中心、加工贸易中心。而低硫船用燃料油供应“标准化船型”的打造,对于加快布局低硫船用燃料油产能,形成低硫船用燃料油生产、调和、采购的多渠道货源体系,优化交易结算方式,完善制度规范,强化技术支撑、政策支持及配套保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船用燃料油“舟山价格”,提升我国在国际船用燃料油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加快建设东北亚船用燃料油供应中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标准化船型’的概念不仅仅是一个‘船’字,它的真正意义是打通浙江自贸试验区低硫船用燃料油供应链各环节,让舟山成为‘国际油港’梦想的起点。 ”李家兴说。
在履职尽责中提升能力,在回报社会中实现价值
全省首批“高级工业设计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舟山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舟山船舶设计领域主要的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在李家兴的身上,既有科研工作者的认真执著,也有着技术工出身给予他的豪爽,还有着作为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高瞻远瞩。
在他的领导下,浙江欣海船舶设计研究院以设计精良船舶为目标,以助推航运发展为己任,为船舶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竞争激烈的船舶设计研发领域中,闯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截至目前,“欣海”共为国内外百余家修造船厂服务,研发设计的各类运输船、特种船、海洋工程船遍布全国各地,并出口亚欧美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与国际各大知名船级社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同心同行,贡献共赢。在担任省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期间,李家兴砥砺学习,提升履职能力,就如何推进舟山船舶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建言献策,并在《中国船检》、《中国船舶报》、《中国渔检》等多家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同时,取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
作为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他帮扶困难群体,每年通过普陀红十字会定向捐款2万元,持续了5年;向长白小学赠送船模,通过市红十字会定向捐助学校2万元。在他的示范引领下,“欣海”助养了3名贫困学子,从小学至高中,每年给予学费、生活费支持。
在党建领域,他以“思想引领、作风引领、素质引领、方法引领”为抓手,坚持党建为魂,工会、知联会同向发力,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同时,点亮“文化聚人”的灯塔,引领欣海人共同奋进、不断创新。
(选自舟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