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和劳动精神的妙语,常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恩云的脑中回响。
王恩云是“万邦永跃”机加工工段长。30年前,因家境困难,只读了一年职业高中的王恩云辍学打工。辗转过4家企业,熬过无数个通宵,如今,他已从一个无技术、无学历、无经验的“三无”学徒,蜕变为舟山修船领域身怀绝技的“铁裁缝”、攻克行业难题的“创新达人”。2016年,他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五一国际劳动节,记者走进舟山万邦永跃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机加工车间,听机加工工段长王恩云讲述奖章背后,那段不为人知的艰苦岁月。
心无旁骛钻研技术,巧手工匠练就“铁裁缝”
“2009年之前,‘万邦永跃’还没有外镗加工,一艘船,要把连接尾轴和中间轴的轴钉钻掉,必须请外协,钻一个轴钉,要1万美金。”王恩云回忆,为节省修船成本,公司购买了一个便携式镗孔机,但每请外协钻一个尾轴钉,都要重新制作一套匹配尾轴径的工装,每条船尾轴径都不同,重新下料加工工装,材料和人力浪费大。
能不能发明一套通用的工装?带着这个问题,王恩云向外协取经,“他们在作业的时候,我就在边上看,琢磨。”回到车间,不懂电脑也不会画CAD图纸的他,在地上用大圆规放样,“有时候角度算得不对,再重来,反反复复要修改几十遍。”
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他用链条包裹尾轴径的方式,研发出了两套通用工装,实现了保质保量连续轮班作业。“王恩云现场机械加工(外镗)操作法”也被评为浙江省第二批以工人名字命名的先进职业操作法。
近年来,他牵头的技术创新成果有10项,每年为公司节约外协加工成本170余万元。
“一年到头,在厂里的时间比在家里多”
从学徒到机加工工段长再到技能大师,改变的是称呼,不变的是王恩云在车间一线的奋战热情。
2011年5月1日下午3时,滚装船“飞马座”尾门铰链销轴因多年腐蚀生锈,需要换新。在数次拉拔无果后,公司决定用现场机械加工镗掉旧销轴。然而,船尾空间狭小,无法搭脚手架,加工位置又离船底、坞墙较远,人员不能随时下船,为了不耽误坞期,王恩云带领两个班组连续干了三天两夜。
2016年春节前夕,“卡特加特”集装箱船需更换12根连接尾轴螺栓。由于新设备孔径略小留有加工余量,与尾轴法兰要完全契合连接,需重新镗孔,为了延长新设备的寿命,王恩云要求大家在镗孔时把精度精确到0.01~0.02毫米。
“整整做了10天10夜,镗到船东可接受的孔径数值才罢休,到了正月初二才结束。”王恩云的徒弟王夏杰说,“卡特加特”的船东看到王师傅的精湛工艺,都为他竖起大拇指。
类似的加工任务,一年有数十次,王恩云每次都能顺利完成,从不叫苦叫累。对他而言,24小时待命是常态,通宵更是家常便饭。“曾经两个月只回家5次,有2次屁股还没坐热,电话一响,又回到厂里。”王恩云笑称,“一年到头,在厂里的时间比在家里多。”
“希望用自己的强项,让更多人以工人职业为荣”
2015年12月,王恩云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发展至今,已有高级技师1名、高级工9名、二级技师6名。2016年下半年,因表现出色,该工作室融入公司技改组,为绿色修船环保设备研发出力。
除锈头伸缩支架、漆雾防扩散装置、真空回收泵、新型高空作业设备……与公司技改组共同研发的一件件“作品”相继问世,见证了王恩云匠心传承的新作为。
“解决一些复杂性加工,为员工降低工作强度,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算是我的强项。”他说,2016年获得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责任,“希望通过自己的强项,让更多人以工人职业为荣。”
(选自 舟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