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产品下脚料经密闭的设备进行酶解或发酵、杀菌、过滤,生产出十几种海洋调味料、提取液,在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业公司)生物萃取车间里,低值的海洋渔业资源通过自动化生产线,产出高附加值产品。目前,该生产线技术领先国内水平。
盘活公司空间,升级机械化设备,兴业公同利用搬迁契机,实现华丽升级。
公司副总经理吴卫平说:“兴业公司在逐步优化自身水产品精加工基础上,将做强做精水产品深加工,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敢为人先谋发展
兴业公司的前身是舟山第二海洋渔业公司,成立于1979年,是国内最早利用外资进行渔业补偿贸易获得成功的企业。
当时国内渔船比较落后,舟山第二海洋渔业公司借鸡生蛋,向世界500强、日本渔业水产知名企业一玛鲁哈株式会社举债1177万美元,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艉滑道渔轮,组建了中国内地第一支外海远洋船队,实现了中国内地对外海远洋渔业资源的共享,在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海水产品的同时,积极组织出口,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利用外资加快实现渔业现代化的新路。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整个渔业行业面临亏损的困境。舟山第二海洋渔业公司“借翼腾飞”谋发展,再一次与日本玛鲁哈株式会社全面合作,1995年1月,双方共同出资组建全新的水产企业一-舟山兴业有限公司,逐渐成为以渔业捕捞为基础的产,供、销、内外贸易结合的综合型企业。
面对日益衰退的近海渔业资源,兴业公司及时调整产业结构,2002年作出了大力发展陆上精加工、着力培育水产品深加工、实现由捕捞型企业向加工型企业转变的重大决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水产资源,重点突破引入国际上的水产资源,实现水产原料来源多元化,不浙拓展国际市场以增加出口产品比重和创汇能力。
凭借技术优势,兴业公司的水产品精深加工在许多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和质的飞跃。
精深加工创一流
在兴业公司,一条鱼从加工到下脚料的利用,再到废弃物的回收再加工,实现了资源的“零浪费、全利用”。如一条鱿鱼,从头到胴体、下足、皮和内脏,全部用来加工。鱿鱼除了去皮、切块(条)等初加工之外,还有调味、裹粉、油炸和烧烤等精加工,做成鱿鱼系列产品;鱿鱼的下脚料和皮,经过酶解、浓缩提纯之后,生产出海洋调味料、透明质酸、抗氧化肽等系列高附加值产品;鱿鱼的内脏则被加工成饲料诱香剂。
几千元一吨的原料,运用海洋生物技术,加工成每吨几万甚至十几万元的高附加值产品。
这样的神奇,在兴业公司不断上演。兴业公司旗下的舟山新诺佳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利用传统水产品加工产生的副产品油脂进行精深加工,生产出富含omega-3不饱和脂肪酸的高浓度精制鱼油产品;鱼酱油的酿造不仅填补了我国在通过鱼蛋白发酵酿造鱼酱油工艺方面的空白,同时也为东海丰富的 鱼资源的利用和价值提升创造了极好的契机。
“周边企业和同行企业不能做的,或做不好的,我们来做。”吴卫平说,通过差异化的加工业态,兴业公司目前开发出了海洋休闲食品系列,鱼、虾、蟹产品系列,鱼糜及鱼糜制品系列,鱿鱼调理食品系列,鱼糜调理、油炸食品系列等产品。
搭建平台立标杆
从传统渔业产业起步到水产品初加工,再到精加工、深加工,兴业公司走过了近40年的岁月。
目前,兴业公司已成为以水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产业,其他产业互为补充的综合经营性集团公司,拥有各种水产品精深加工工厂(车间)10个,各种生产线30余条,年加工产值达11亿元,年创汇达1亿美元。
今年3月兴业公司完成搬迁,并顺利实现新厂址的正常生产。经过全新升级的新一代加工车间和生产线,加工自动化程度更高、产品质量更可控。
“新的厂房、新的配套设备和技术,新的管理机制和理念,不仅使企业自身发展更上一层楼,而且为打造舟山新区水产品精深加工标杆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吴卫平说。
科技创新是动力,做精做强水产品精深加工是方向。兴业公司在逐步优化自身水产品精深加工的基础上,努力将企业打造成行业中的水产品研究开发中心、制造与技术中心、市场经销与策划中心、人才集聚与培训中心等互为配套的国际一流的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舟山日报 刘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