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港十一道62号,17幢现代化的建筑错落有致,阳光下,一色佛国黄的外体明亮艳丽......
这里就是海力生集团有限公司的新址。2018年元旦,海力生完成了整厂搬迁。
从新城海力生路到舟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港十一道,厂区实际使用面积从133400平方米增加至166750平方米,GMP标准车间从1500平方米增加至7500平方米,HACCP标准车间增加至16500平方米.......
用海力生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工程师王加斌的话说,这不仅仅是一次旧貌换新颜,更是海力生盘活空间,以建设海洋生物产业园建设为新的着力点,以海洋生物健康产业为主攻方向,努力打造全国海洋健康产业的创新型标杆性企业,实现百年海力生蓝色梦想的契机。
因海 点燃蓝色梦想
沈家门街道兴建路265号,在普陀人的记忆中,是一个刻有时代烙印的地方。1954年,新中国第一家机械鱼粉厂在此诞生。从此,蓝色的梦想在这里悄悄点燃。
60多年来,从舟山鱼粉厂、舟山水产食品厂到海力生集团,海力生人围绕“海”字文章,深耕不辍。
1992年,海力生在国内首创研制成功了多烯康胶囊,销量从10万瓶到50万瓶,到100万瓶,再到240万瓶,逐年增加。随着这个药品销量的增加,海力生的亏损制止了,企业后续发展的“血液”充足了。
王加斌说,以海洋药物、海洋保健品为主导产品海力生由此走上了向药业发展的道路,且一发不可收:
第一个研发成功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多烯鱼油降脂制剂”;
第一个研发成功用于增强儿童免疫功能的天然鱼肝油软囊滴剂“贝特令”;第一个研发成功用于抗肿瘤药物“角鲨烯鱼油制剂”;
第一个研发成功治疗骨关节炎的“氨糖美辛肠溶片”。
创新 让下脚料变废为宝
海洋药物的研发是企业日益壮大的生命线和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海力生的鱼胶原蛋白肽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整个生产过程中,各个物料在各种反应罐和管路设备中移动,加工过程实现了全密闭、自动化,操作环境十分安静、整洁。
几千元一吨的下脚料原料,经过生产线,加工成每吨12万~15万元的鱼胶原蛋白肽。
这样的神奇,不断在海力生上演。多年来,海力生运用现代生物科技,充分利用舟山独特的水产品加工废弃物,提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延伸产业链。甘油三酯型鱼油、I型胶原蛋白脑元神、鲨烯营养乳、玻尿酸护肤等这些名字有点深奥的产品,可能就出自海力生。
2017年,海力生实现产值8亿元,其中海洋医药占3亿元,保健品护肤品、医用食品占0.5亿元。
王加斌表示,这个比重对海力生来说并不高。他们的利润和核心在海洋生物医药。未来5年,海力生的海洋医药、保健品、医用食品要做到7亿~8亿元的产值。
目前,海力生正致力于多糖类物质、蛋白类、海洋油脂类等海洋生物医药的研发。
“我们的地球70%被海洋覆盖,然而目前只有2%的食品消费来自于海洋。”王加斌说,探寻利用海洋新资源是大势所趋。例如,从来自清洁海域的南极磷虾中提取富含磷脂型n-3不饱和脂肪酸的磷虾油,产业前景可期,目前正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申报。
“这个项目预计可为海力生增加1.1亿元的产值。”王加斌表示。
汇智 建海洋生物创新平台
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为企业提供长远的战略支撑。
海力生注重自我的科技创新,成立了舟山海力生海洋生物研究院,下设药物研发中心、海洋生物研发中心、海洋食品研发中心及技术管理中心。该研究院是我市首批海洋经济一类创新团队,2014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
厂房的搬迁,也使研究院有了更为宽敞的研制场地,1200平方米的多功能研究室,800多平方米的检测中心,2000多平方米的原料及制剂中试车间。技术中心研制设施较齐全,为新产品的研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海力生海洋生物研究院副院长郑平安在搬入新办公室当天,在朋友圈欣喜地写下:得加油干!
在逐步优化自身海洋生物医药、保健品制造的各项核心技术基础上,海力生还积极与中国药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等多家国内著名的科研院校建立多方位的技术合作关系,实现产学研协同攻关。
王加斌表示,虽然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但科研人员科研攻关的脚步从未停过,一些在研项目已显示出良好的成药性,产业化前景可期。
(撰稿 王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