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陈冠宝,1963年出生,毕业于浙江水产学院渔业机械专业,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浙江金鹰食品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全国轻工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在他的带领下,公司近年来开发出多项高新技术产品,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他带领团队研发成功的节材型高效全自动数控冲床被授予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证书。
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拖手板车
我是岑港人,1979年参加高考,重点线330分,我考了333分。
我很喜欢化学,上学的时候化学几乎每次都满分,第一志愿报了浙江化工学院,也就是浙江工业大学的前身,不过体检没过,说我是色盲。现在想想,可能自己有点紧张,加上医生翻页太快,所以没看清楚。
但我运气还算不错,进了保底的志愿――浙江水产学院。报考渔业机械专业的想法也很简单,男的学点机械比较实用。
毕业后被分到舟山柴油机厂,一个让人羡慕的工作单位,我们大学生薪酬也高,按照国家规定,每个月有56.5元。一同分到厂里的共13个大学生,我长得高高大大,被分到机械加工车间做调度,拖手板车。
13个大学生中进入技术科的第一人
当时的舟山柴油机厂主要生产船用柴油机,但食品机械方面的工作已经开始了。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取消部分计划经济,柴油机厂也得自找出路。隔壁水产食品厂负责人建议我厂可以往食品机械方向发展。偏巧我厂的一位老干部和上海美林当时的书记是老战友,得知消息后,他便前往上海学习取经。我们的第一批机器M15就是在美林的支持下开发成功的。紧接着,厂里开始研究空管设备。当时这种设备几乎靠从意大利进口,国家花了很多外汇,如果我们厂能研发成功,将彻底改变这个局面。
当时的我已经拖了两个月的手板车,非常想加入技术科一起研发新项目。车间书记说,如果我能率先通过技术革新车间工艺,他就同意。
车间当时的主要问题是用传统工艺车螺纹,一根几米长的零件,一天只能做一根,效率十分低下。我和老师傅搭档,在车床上做革新,经过4个月的研究,我们研究出了旋风切削,把工作效率整整提高了4倍,我也成为13个大学生中进入技术科的第一人。
从愣头青到年轻的高级工程师
到了技术科,我没有如愿以偿进入新项目研究小组,而是被派去进行M15的技术管理。极想参与创新小组的我和领导主动请缨,遭到批评:“工作是你可以挑挑拣拣的吗?”领导虽然嘴上这么说,但记住了我这个有上进心的愣头青。不久,我被派去专攻模具方向,之后单位的模具图纸都是我设计的。
1984年,轻工业部成立模具标准化小组,商讨行业产品标准化,现场去的都是各厂上了年纪的专家级人物,就我一个22岁的年轻人。
1986年,我前往西北工业大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进修,专家讲师、军事化管理、严苛的考试制度,学到的知识让我这辈子都受益匪浅。
1989年,国有单位改制,我被分到模具厂,这一待便是九年。1998年,我已成为年轻的高级工程师。
金鹰公司老板深夜上门留人
1998年,模具厂并给了金鹰公司,当时职工可以自行选择去留。
有一天晚上将近9点,金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国定亲自上门来我家,这是我第一次和他见面,我们聊到次日凌晨两点多。离开的时候没有司机,工作人员把他送到我家后,连夜赶到杭州谈项目去了。我被他们的敬业精神和经营理念打动,决定留下来,担任浙江模具厂的厂长。
模具厂百废待兴,留下的只有50多人。经过我几个月的管理,开始赚钱。
2000年初,舟山机械厂也被金鹰公司收购,两厂合并,傅老板想让我当总经理,我一开始不同意。但因为金鹰公司的版图不断扩大,这个厂不能群龙无首,我答应傅老板暂时代理总经理位置。
寻求各方突破挽救企业颓势
既然接下这个担子,就要全身心去办好厂子。我从分配制度、人员培养、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始展开工作。一年过去,销售额达1200多万,已经不亏钱了,但产品五花八门,无论成本还是管理费,都居高不下。
随后,我取消了一些产品,新招了一批人,着手研发一系列新产品,研发成功就给予奖励,并且将产品研发和销售挂钩,产品销路好,技术部也可以拿到提成,同时把薪酬制度改为奖金制度。经过多方改革,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原先制作一台机器需要2个月,改革后只要10天。
但其中的困难也只有我们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到了2005年,厂子已经从一开始800多万销售额变成了2700多万。不过作为总经理,我知道,虽然赚钱,但产品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节材型高效全自动数控冲床横空出世
改变是从2005年开始的。当时公司开发节材型高效全自动数控冲床,这台设备国内进口只有两台。当时国内最快的冲床每分钟只能做400只罐头盖子,如果研究出来,数量可以达到3000只。我看好这个产品,费尽周折找资料、看设备、去学习。但当时开发这个新产品阻力很大,技术难关、销量的不确定性……大家没有自信心,我逼着他们去做,成立了专门小组。
这台机器的研发很感谢傅老板的支持,这些话他没有当我的面说,是人家后来告诉我的。有人说项目难度太大时,傅老板说:“不做新产品,一个公司能有出路吗?一回做不出就做两回,两回做不出就三回。”
除了傅老板,让我永远难忘的还有一位来自黄岩的罐头厂企业家,当时我们的产品还在研发阶段,做不做得出都是未知数,他就定了一台,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第一台机器生产出来,漆都没来得及上,就给对方发过去了。2007年,这台机器开始批量生产。黄岩的其他企业看到这台机器的优势,纷纷找我们来订购。
和龙头企业的合作打开知名度
彻底打开知名度是在和新加坡升兴集团的合作之后。升兴集团在行业里是一家档次蛮高的企业,他们知道我们在做冲床后,老板请我过去。我相当开心,一旦我们的产品能进入这类顶级单位,以后的推广就不用愁了。
事实也证明我们的产品值得信赖,他们集团直接订了5台。很快,娃哈哈也找我们来订冲床。接到这两家龙头企业的订单,意味着我们的销售渠道全面打开,大伙儿都乐坏了。2005年,销售额3700多万;2006年,5000多万;2007年,达到8000多万;到2013年,已经翻到了1.4个亿。
而企业人员还是稳定在220人左右,改变就在于创新。
我一直强调创新。目前,公司已经研发出100多种产品,远销国外。每年,公司都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研发。
未来,我们还将坚定地走好创新路。 (陈冠宝口述 黄燕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