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怀抱利器的人,终会赢得属于自己的一方舞台。
入行26年,周佳永凭借满怀激情和刻苦专研,从龙山船厂一名最基层的电工变成一名船电修理行业的技术型管理干部。
一个习惯他一直坚持着
19岁那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周佳永成了龙山船厂的一名工人。
从未与机电打交道,周佳永上岗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那时候没有网络,不能像现在一样上网查、上网学,只能自己钻研。 ”周佳永回忆起刚“出道”时,那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
因为不是专业科班出身,周佳永对船电方面一无所知,全新的领域意味着全新的挑战。除了平时实操时师傅的教导,多数时间,他只能自己钻研。“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由于理论知识缺乏,他如饥似渴地向书本学、向图纸学。
“那时候每天做梦都梦到自己在学习,在操作。”为了多向师傅学点技能,周佳永总抢着干最累最苦最脏的活,师傅检修设备的每一个细节他都认真观察、仔细领会。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他逐渐成为了船电工区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完成了从“门外汉”到“技术骨干”的转变。
在岗位上的迅速起步没有让周佳永自满。他心里明白,要做精一门手艺,除了“手”外,更重要的在于“心”和“脑”。于是,反复学习、思考、琢磨、总结,成了他每一天的“必修课”――做完一份活,无论时间多晚,他都要静下来在脑子里回忆总结工作的得失,思考改进的办法,并且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录下来,这一习惯到今天他仍然坚持着。
“一般两三个月写完一本。”周佳永告诉记者,空余时间再拿出来“消化”一下,很多问题当时没想明白,事后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一项发明为企业每年省上百万元
“在岗就要爱岗,爱岗就要敬业。”在20多年的船电技术生涯中,周佳永一心扑在工作中,为客户解决一项项修理上的技术难题,精湛的技术获得船东的青睐,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有一次,一艘轮船的两个发动机都受损了,船东一筹莫展。为解决船东的烦恼,周佳永带着团队连续加班152个小时,终于将问题完美解决。当船东紧紧拉着他的手,不断感谢时,周佳永觉得一切的辛苦都值了。还有一次,一艘印度船只上的锅炉损坏了,听船东说先前去过别的国家修理,但并没有解决问题。为赶船期,周佳永二话不说连夜加班,经过四天的努力,修理解决了锅炉问题,印度船东对其竖起了大拇指。
近年来,面对船舶行业不景气的现状,周佳永把技术攻关、自主创新视为助力企业“爬坡过坎”的法宝。考虑到每艘船一般需配备3-4台模拟试验台,每台需数千元。“我们何不自己研发? ”2012年9月,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周佳永的脑中形成,并很快将想法投入到行动中。他带着自己的10多名精英团队刻苦专研,从网上购买基础材料,大胆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个月的研究试验,成功研发了“模拟试验台”,不仅大大缩短了工程工期,更为公司每年节省上百万元的工程款。
“一个人好不算好,团队好才是好。”对于团队里新来的员工,周佳永总是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讲解,手把手教导,毫无保留地传道授业。如今,他所带领的第一批徒弟已经能够独当一面,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而更多的学徒们正在加入他们的团队。凭借开拓进取的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朴实的生活作风,他已经成了龙山船厂船电修理方面的“标杆”,行业的楷模。(方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