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20:00 星期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舟山:远洋渔业三十年 [发布时间]:2015-05-29

返回 打印

    舟山远洋渔业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目前已形成远洋渔船450艘,年产量40万吨,产值100亿元的规模,相当于每年从国内渔场转移了4000艘捕捞渔船,有效减轻了东海渔场的捕捞压力,产量占到全国的22%,其中远洋鱿钓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被授予“中国鱿钓第一市”称号。浙江省远洋集团、中水公司、中水渔业、上海水产集团等国内远洋大企业都把舟山作为远洋鱼获的重要进关口岸和生产后勤基地。30年来,舟山远洋渔业从国营、集体主导,到民营企业快速崛起成为主角,几经风雨,不断摸索前进。
    1985年3月8日,4艘舟山渔轮从舟渔公司码头出发.驶向福建马尾港,3月10日与烟台、湛江、福建公司的12艘600马力拖网渔船和1艘冷藏运输船汇合,组建中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船队从马尾港出发,途径南中国海,穿过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后,再经过红海、苏伊士运河,入地中海,穿越直布罗陀海峡,沿大西洋南下,历时54个日夜,终于抵达西非达塞内加尔喀尔港,这一去就是两年零四个月。
    这一年成为中国远洋渔业元年,而舟山也成为国内最早发展远洋渔业的地区之一。作为全国远洋渔业发展的起步区和示范区,舟山远洋渔业的足迹从最初的西非海域扩大到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公海及朝鲜以东海域等四大洲、三大洋,所到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尼、阿根廷、秘鲁、贝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业方式已由传统的过洋性拖网拓展到大洋性鱿鱼钓以及超低温金枪鱼钓等。
    30年来,历经沉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过颤颤巍巍摸索起步,怀抱瞳憬出海掘金,亦经历过热火朝天大干快上,颗粒无收惨淡归来。无论是离家万里的远洋船员,还是操盘全局的船东老板,饱尝收获喜悦的同时无不掺杂着风口浪尖讨生活的艰辛滋味。
    从去年开始,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中2I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提出,中央高度重视远洋渔业发展,并将远洋渔业作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提出加力加速推进国家远洋渔业经济发展。
    多重利好之下,舟山市相继成立国家远洋渔业基地领导小组,舟山群岛新区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出台《关于加快国家远洋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力打造集远洋水产品中转、电子交易市场、金融配套服务和冷链加工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力争能在这一轮大发展中再次抢占先机。
    摸索前进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捕捞强度的不断增大及环境污染的影响,舟山渔场的资源开始衰退,1985年,世代在东海捕鱼的舟山渔民吹响了进军国际大洋的号角。
    作为舟渔公司首赴西非远洋作业的“探路者”之一,陆良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两年零四个月里。他每天不但要面对茫茫无际的大海,还要适应恶劣的气候环境。白天,闷热的天气让人喘不过气;晚上,漫天沙尘又让人睁不开眼、而每天的工作是:渔网拉上来之后,分拣、秤重、装盘,然后送进冷冻室。每两个半小时收一次网,收网之后开始工作,如此循环,休息时间十分零碎。
    身体上的疲惫可以通过休息缓解,可是心理的疲惫却很难打发。刚开始时,陆良峰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天天数着手指头算日子,盼着上坞修船,盼着返航回家。带去的一大摞报纸都翻烂了,还是没能等到渔船靠港的日子。这段30年前远赴西非捕鱼的日子让陆良峰至今刻骨铭心。
    与此同时,在渔业生产作业上,由于缺乏经验,生产屡屡亏本。陆良峰记得第一次出海.短短2天就捕了200吨鲳鱼,上岸后却卖不掉,最终以饲料鱼的价格脱手。一打探,才知道在国内属经济鱼的鲳鱼,在西非人看来却是低值鱼。所幸及时调整作业,情况慢慢好转。第二年,4艘渔轮共捕获渔获6000多吨,产值8亿西非法郎,平均产量、产值在当地渔场生产的各国同类渔船中名列前茅,被誉为达喀尔冠军,受到了塞内加尔总统的表彰,舟山渔民从此扬名西非。
    首战告捷并不意味着前路就能一帆风顺。当时,在舟渔公司的影响和带动下,舟山地方远洋渔业开始启动,但由于初出国门,缺乏经验,一些自营性远洋渔业项目相继遭遇失败。
    1988年,作为舟山乃至全国首次涉足金枪鱼远洋渔业,舟山第二海洋渔业公司(现兴业公司)派出3艘渔轮组建船队前往新西兰和瓦努阿图海域,实施金枪鱼延绳钓项目,由于当地政局动荡、渔场变动等原因,项目很快失败,船队于第二年回国。
    次年,舟山第二海洋渔业公司再次组织4艘渔轮,与当时的宁波、福建渔业公司船队一道,自主经营远赴澳大利亚进行拖网作业,最终却由于后勤补给、市场销售等问题,效益不佳,被迫中断撤回。
    此后,因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成功模式可以套用,舟山远洋渔业走上了跟中国水产联合总公司合作的道路,采用船只出租或者人员劳务输出的方式,以中国水产公司为依托,积极参加西非几内亚比绍、塞拉利昂等一些捕捞合作项目,通过发展渔业船舶、劳务输出等业务,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培养人才,为下一步舟山远洋渔业自主经营奠定了基础。
    黄金十年
    1990年5月,舟山海洋渔业公司“舟渔651”、“舟渔652”与上海水产大学科学调查船“蒲苓”轮一起组成我国鱿鱼探捕船队,开赴日本海进行光诱鱿鱼钓探捕生产,获得成功。第二年,鱿鱼钓探捕船开赴北太平洋渔场作业,又获成功,由此揭开了舟山乃至中国远洋鱿鱼钓产业快速发展的序幕。
    何汉扬,舟渔公司赴北太鱿钓的“拓荒牛”之一,当年率50艘渔轮对北太平洋进行鱿钓作业。
    大洋之上,风云变幻,有一次,别的渔船都撤回港口避风,何汉扬掌舵的“明盛轮”却冒险留了下来。10级大风刮起3层楼高的浪,抬头四面只见水,整艘渔船在浪尖颠簸,何汉扬感觉自己在空中飘,心里充满恐惧。但那次的历险让他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
    正是这一年的艰难探索,让舟山渔业结束了以拖网作业为主的历史,开启了远洋渔业从过洋性渔业向大洋性渔业转变的大门。舟山从1992年开始先后组建了舟山市远洋渔业(有限)总公司、普陀远洋渔业公司、岱山远洋渔业总公司等一大批地方国营集体企业,开始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远洋渔业开始扬帆起航。而舟渔公司成功开发北太公海鱿鱼钓项目成为这10年舟山远洋渔业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另一个标志性事件则是,以李科平为代表的群众远洋鱿钓蓬勃兴起。
    1995年,普陀区虾峙镇的渔业由集体大包干向股份合作制转变,出现了渔民投资打造钢质渔轮的热潮。此时,时任舟山远洋渔业总公司船长,刚从西北渔船钓金枪鱼回来的李科平听说北太平洋鱿鱼资源丰富,决定下海,自筹资金购置渔船赴太平洋钓鱿鱼。他的想法得到了虾峙镇领导的支持,并从各方面提供了许多帮助。
    李科平回忆道:“那时候条件很差,船是从日本买来的二手船,花了200多万元。这在当时可是天文数字,靠的是高成本民间融资。”
    当年7月,放弃了“铁饭碗”的李科平,率虾峙镇第一艘群众股份制远洋渔船――“浙远东815”开赴北太平洋,去开拓未知的远洋渔业。“苦,真是苦!”提到那段经历,李科平说,刚开始时,什么苦都吃过,海上作业若遇恶劣气候,命就在浪尖上打转。
    作为北太鱿钓的新手,每次收工后别人睡觉去了,李科平还要用“单边带”(一种船用通讯工具)与来自山东、大连的渔船船长交流心得,积累经验。虽然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但产量逐日提高  有一次,美国组织几国渔船进行鱿钓比赛,他3个小时就钓了数十条,获得冠军。6个月后,他创造了钓鱿鱼250吨、产值260多万元的佳绩,当年就还掉60%的债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李科平首次北太鱿钓的成功,激起了当地渔民赴远洋捕捞的热情,群众远洋鱿鱼钓蓬勃发展起来,闯出了一条渔业增产、渔民增收的远洋特色渔业新路子。到2000年,虾峙鱿鱼钓产量占到到普陀区的60%,被省海洋与渔业局命名为“鱿鱼之乡”。
    1990-2000年,再回首看这10年,可以说是舟山远洋渔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在舟山海洋渔业局外经外事处处长陈斌眼中,两大标志性事件基本确定了舟山远洋渔业的产业格局,  一种以国营、集体企业为主导,群众个体齐投入、共参与的远洋渔业产业格局。与此同时通过多方寻找合作商路,先后组织实施了北太鱿钓、西南大西洋鱿钓、印尼拖网,贝劳、马绍尔金枪鱼延绳钓和缅甸拖虾等一大批远洋渔业新项目。当时国内渔场的一批生产主力军走向了远洋渔业领域,群众远洋渔业发展初现规模。
    砥砺奋进
    2001年前后,以舟山市远洋渔业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有实力的地方国有、集体远洋企业相继倒闭。与此同时,由于各沿海国入渔条件日趋苛刻,过洋性远洋渔业发展空间不断压缩,不少渔船被迫撤回。
    2001年,“舟东远830”鱿钓船在距阿根廷200海里经济专属区线外遭受阿根廷海监船检查并强行押往马德普拉塔港口,船上38名船员和500吨自捕鱿鱼遭到扣押,后经我国驻阿使馆和省市各级渔政主管部门努力,船员才得以返同,但是渔船和近400万元渔获被没收,直接经济损失2100万元,其中渔船损失1300万元,事件处理时在阿根廷被骗48万美元。
    2003年,中兴渔业有限公司的4艘渔轮和1艘辅助船在马达加斯加新加港,由于翻泽对渔业专业术语不熟悉等原因,所持证书载明的捕捞作业方式与申请的作业工具不相符,致使不能正常生产,导致公司渔船违规被处罚22.4万美元,公司直接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被迫破产。
    2004年,西南大西洋渔船鱿鱼产量锐减,舟山25艘投产渔轮,平均单产只有40吨,产值30万元,造成巨额亏损。这其巾,“浙岱渔806”亏损445万元,加之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债务达1155万元,宣告破产。
    一系列事件对舟山远洋渔业打击巨大,而这一时期也成为舟山远洋渔业有史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面临减船减产、行业萎缩的严重危机。不过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国有企业规模的不断萎缩,民营远洋渔业企业却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其中以群众第一人李科平为代表,2002年,李科平取得农业部颁发的远洋渔业资格证书,成立舟山市华鹰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由此走上了规模化发展之路。2003年8月,李科平赴印度尼西亚实地考察。印尼之行让李科平对发展过洋性渔业充满了信心。随后,在李科平的带领下,渔民张忠波自费赴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考察后,与外商合作创办了一家渔业公司,从事远洋渔业与加工生产,开展国际渔业合作,闯荡国际市场。虾峙渔民远洋作业海域也从太平洋拓展到西南大西洋、印尼渔场。
    直到2007年、2008年,公海鱿鱼资源连续见好,北太、阿根延都创下最高历史产量。但丰产不丰收,鱿鱼价格出现急剧下跌,远洋渔业一度面临困难。
    为争取省级资金扶持,省市海洋与渔业部门、协会和舟山市领导多次向省里呼吁反映。经过多方努力,省远洋渔业专项资金补助于2008年底开始恢复,项目补助范围主要为远洋渔船更新改造、渔场探捕、远洋渔民涉外培训、海外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等四个方面。
    此时正值国际金融危机,钢板等原材料处于历史低位。据陈斌回忆,舟山市远洋渔船规模还相对较小,主要以北太老旧渔船为主,只有少数儿艘西南大西洋和东南太平洋作业渔船。2008年底,舟山有两家公司率先向省里申报建造新型鱿钓渔船,吹响了舟山市远洋渔业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号角。
    从2009年开始,短短5年时间,舟山远洋渔业企业累计投入近3()亿元,新建远洋渔船237艘,率先打造一支全省最大、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远洋捕捞船队,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发展数量、发展速度,在舟山市近30年远洋渔业发展历程中可谓史无前例。其中,舟山嘉德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斥资1.5亿元,打造6艘西南大西洋专业鱿钓渔船,成为了国内民营远洋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投资。
    跨越发展
    “建设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是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盼,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是一件认准了可以干,而且能够干成的事。”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江勇说,舟山要快人一步,“快”字当头,政银企同心协力,保持先发优势,全力推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就在今年2月4日,舟山市《关于加快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为“一港一城一区一中心”,即建设远洋渔业现代化专业母港、国际水产城、远洋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区和远洋渔船修造中心。到2020年,力争实现远洋渔业基地经济总产出300亿元,其中远洋捕捞及相关服务业产值100亿元,远洋水产品交易额100亿元,远洋水产品加工产值100亿元。
    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舟山市政府关于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一系列动作已经展开,提出形成产供销一体,内外贸贯通的远洋渔业产业体系和完善运输、补给、仓储以及市场流通等后勤服务,其中重中之重便是建造一个深水、大吨位的远洋水产品码头和相配套的现代化冷藏库,改善配套设施条件,完善远洋水产品集、疏、运体系。
    如今在西码头港区,这里已集聚了远洋捕捞、冷藏物流、电商、金融服务等相关企业70余家,一个现代化远洋渔业综合产业基地正在崛起。
    2011年8月,西码头第一个万吨级码头正式完工。但西码头口岸并不在舟山市对外开放区域之内,码头虽建成,却面临着外轮不能靠泊的窘境。在多次协调和反映后,终于引起了分管口岸工作的省级相关部门的关注。原浙江省副省长龚正亲自带领相关部门人员到西码头进行实地办公,现场拍板,特事特办,并同意采用一船一报、锚地申报、码头靠泊的变通方式临时进关。很快,海关、边检、口岸、检验检疫等服务机构进驻西码头。
    翌年,西码头第一个万吨级远洋专用码头顺利运行,日卸货量从最初的500吨左右提高到目前的1400吨,解决了日益凸显的远洋鱼获进关装卸难题。目前,园区的第二座万吨级码头建设已顺利完工,并通过交工验收,进入试运行阶段;原1000吨兼靠3000吨级客运码头升级改造5000吨级货驳码头项目,已完成前期审批及相关手续;舟山远洋渔业冷链物流2.7万吨冷库项目投入使用,极大满足了舟山国际水产品产业园区内远洋水产品的存储需求。
    与此同时,舟山市华鹰、海利几家远洋渔业公司率先联合购置和建造了12艘7000~8000吨级的国内远洋辅助船和挂方便旗的大型冷藏运输船,以舟山为母港,配套东南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公海生产,成为目前亚太地区重要的远洋渔业冷藏运输力量,并积极尝试开拓远洋自捕水产品他国港口集装箱中转回运国内业务,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外运输公司垄断海上运输、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
    “进口”问题逐步解决后,“出口”模式也在创新中不断发展。2013年下半年,惠群公司与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开展深入合作,实施鱿鱼品在大宗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拓展了远洋水产品线上线下即时交易空间。
    国内综合型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国外也在加紧布局。舟山震洋发展有限公司从2010年开始,在印尼巴布亚省征用土地420亩,打造远洋渔业服务基地。2011年,公司和印尼ABBA公司合作在印尼成立了一家永丰发渔业有限公司,并取得了赴印尼阿拉弗拉海海域单拖作业入渔许可。如今,舟山已形成大洋性鱿钓为主导和特色的远洋渔业产业体系,同时呈现金枪鱼、秋刀鱼作业后来居上、新渔场不断拓展的产业格局。
    古老的渔港,崭新的伟业。就在去年底,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被放在舟山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高度来谋划和推进,融人国家远洋渔业总体发展规划格局,融入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
    的确,30年后的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舟山远洋渔业正在奋力前行。(俞扬)

Copyright © 2008 www.zseafer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主办方:舟山市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舟山三合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