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伟,男,56岁,高级技师。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业务功底,他潜心研制工装工具,创新工艺、方法,努力研究解决各种现场疑难问题。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严谨务实的作风,不断开拓创新,多次受到市级、区级表彰奖励,曾获得“舟山市第一届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舟山市技能大师”等多项荣誉称号。2013年10月,他更是拥有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对于诸多的荣誉和头衔,张养伟从来都是十分淡然的。比起那些,他更在乎的是如何有效地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如何去攻克生产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我就是个消防队队长”,他总是这样自嘲。诚然,在欧华的船坞里,无论是船舶精拉线还是轴舵系的安装的施工现场“有困难就找张养伟”已经成为了现场管理人员和工人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
早在1979年,19岁的他就进入舟山一家大型国营造船企业当学徒工,跟随师傅学习柴油机修理。师傅的严厉、自己的好强,让他不甘落后,他总是想要比别人多修理几台机器,多攻克几个技术难题。“修理柴油机是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一堆废铁经过我们摆弄,又能重新正常运转,心里非常欣喜。”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每一次成功后获得的成就感,成了他不断前进的动力。1985年,他负责渔政708船轮机工程时,大胆解决了试制内燃机的曲轴修磨难题,该内燃机至今未换曲轴。经年累月的学习和实践,让他积累了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修理技能。“现在只要有船在海面上驶过,我远远地就能听出柴油机运转情况的好坏。”
2008年,张养伟进入欧华,负责5300TEU系列船轮机工程。当时,公司在推进系统安装过程中,按照计划要求必须在10天内完成重达1300吨的超大型主机分体安装,而那时即使是在造船技术世界领先的韩国造船厂,这样的工作也需要20天时间才能完成。然而,艺高人胆大,张养伟凭借多年生产现场轮机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和过硬的专业知识,针对其中最浪费时间的超大螺丝安装,组织人员研制了一套先进的工装工具,能一次性连排安装6颗螺丝,将原本一天最多安装2颗螺丝变为一天可以安装12颗螺丝,仅用了9天时间便完成了任务,大大缩短了安装周期,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该工装工具后来成功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成为欧华第一个自主拥有的发明专利。
在工作中,张养伟始终追求“精确”和“效率”,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进行轮机设备安装,从而缩短周期,提高工效。此前,公司挂臂舵分段镗孔通常是在船坞搭载后进行,这样不仅影响现场环境,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施工周期较长。为了突破这一问题,张养伟细心研究、充分验证,在5300TEU项目中,大胆尝试采用直接进行舵管安装的方法,不仅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而且提高了安装精度。有了这一次成功的经验,在37K系列环保型散货船进行分段划分时,他就主动向公司总设计师提出将挂臂舵单独划分出来,以便于挂臂舵分段镗孔后直接进行船坞搭载。当时,整个中国没有一家船企采用这样的建造方式。公司总设计师与他深入沟通、交流后,认可了他这一大胆而创新的想法,但是当船东得知将采用这样的建造方式后,却极力反对。在商务部与船东深入沟通后,船东勉强同意试行此方法,但却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建造精度必须在船中心线+4mm以内,而当时QSCS标准仅为+8mm。为了使这一想法得到执行并最终获得认可,从而能在后续船舶建造时广泛应用,张养伟以百分之百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此项工作中。他认真对整个工程进行了全方位的组织和策划,对挂臂舵的同心度、垂直度等进行精确测量,深入生产现场对每一个生产步骤进行有效监控。在挂臂舵搭载完成后,以舵线中心孔为基准,在保证中心不变的前提下,对两边分段做好支撑,进行左右均衡焊接,以防止由于其他分段的搭载而影响其精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张养伟及相关人员的通力协作共同努力,此项工程不仅符合船东“船中心线在+4mm以内”的建造精度要求,而且缩短了近15天的施工周期,刷新了该工程在公司乃至全国的纪录。这一成果使船东十分激动,当时就握着张养伟的手连连说:Good! Good!
“要将一门技术学精、学透是需要花很长时间的,可能5年、10年,也可能更长时间。我的经验是,无论时间长短,重在肯学、能吃苦、不急于求成。”三十年如一日,张养伟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对造船工艺的不懈追求中彰显了自身的价值,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当笔者问他现在的目标和追求时,他指着电脑上的图片以及桌面上厚厚的一叠设计方案:“需要改进的还很多,比如实现工装工具标准化,比如将现场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到生产设计阶段解决,这样公司的生产流程才会更加顺畅,‘消防员’也就越来越少了。”每当说起这些,他总有很多话要说,这一切都源于他对自己专业知识的自信,源于他对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热爱。(欧华 麻叶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