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20:00 星期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海力生风云一甲子 [发布时间]:2014-08-29

返回 打印

    辉煌六十载,全新再起航。
    2014年8月5日,海力生集团迎来了建厂60周年华诞庆典。这一天,海力生在普陀保利大剧院张开臂膀迎接来自四海宾朋的祝贺,市政府老领导、政府相关部门代表、三代海力生职工代表、合作伙伴、新闻媒体等1000余人共同见证了60周年庆典的盛事。
    庆典会上,总裁马震洲回顾三代人艰苦创业的历程,老职工、在职干部代表和老领导张明山进行了声情并茂的发言,8名50―80 年代的先进模范人物代表接受年轻员工献花,以“梦铸辉煌”为主线,结合三代海力生人的创业史,上演了一台催人奋进的文艺节目。
    海力生三代人60年潮起潮落、风雨创业的历程仿佛犹在眼前。
    1954年8月5日,沈家门渔港西岸,荒草丛生的滩涂上人声鼎沸。这里正在兴建我国第一家现代化鱼粉加工厂。当天是鱼粉厂的核心部分动力车间破土动工的日子,年轻建设者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后来,这一天被确定为建厂纪念日。这批年轻人中的大部分,成为了这家地方国营舟山鱼粉厂的第一批员工。再后来,时光流转,寒暑更替,一代又一代的员工风雨同舟,沿着舟山鱼粉厂、舟山水产食品厂、海力生集团的轨迹一路前行。到今天已过去了整整60周年。
    可以说一部海力生的企业发展史,就是一部舟山工业产业的自强史。她为舟山工业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见证了舟山工业的发展历程,也成为舟山工业和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60年的艰苦奋斗,60年的热血洗礼,60年的开拓创新,凝聚了三代海力生人的海洋梦想,共同谱写出一曲曲与海共生的华美乐章。从1954到2014,年已花甲的海力生历尽辉煌,虽曾因体制、时代之困而彷徨,但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因海而生,海力生将重焕青春,巍然屹立于群岛之上。
    滩涂上崛起鱼粉厂
    1954年初,华东地方工业局领导将目光聚焦到了这里,决定在沈家门渔港西岸的这一片滩涂地,建立我国第一家现代化鱼粉厂,工厂筹建处随即成立。
    根据1954年2月从嵊泗县水产公司调入筹备处的建厂元老程建中回忆,为建好这第一座现代化鱼粉厂,华东工业局抽调精兵强将,他所在水产公司的经理也同他一并调了过来。筹备处负责人是李志刚,从嵊泗县委副书记调任,后来担任鱼粉厂的第一任党委书记兼厂长。浙江省轻工业厅作为建设投资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更是不遗余力地支持,厅里调来张家仁工程师担任总工程师,负责筹建过程中的机器设备采购。直到后来工厂正式投入生产运营,机械工、榨油工等一些技术工种,也是轻工业厅从嘉兴等地选调过来,由这些精兵强将组建了“豪华”的创业人才阵容。
    为什么要选择在当时的舟山沈家门渔港附近建设现代化的鱼粉厂?“鱼粉可以换回国家建设急需的外汇,同时舟山背靠东海鱼场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沈家门渔港又是世界四大渔港之一,原料采购非常方便。”程建中告诉《舟商》记者。
    而选址在这片滩涂的主要原因,是那里有一座当年侵华日军废弃的冷库。这座500吨级的小冷库是一幢平房,面积不过2000平方米左右,里面还安装着3台日本昭和年间生产的柴油发电机,60匹两台,40匹一台。这在“勤俭干革命”的当年,是一笔很大的资产。
    依靠大家的团结一心,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迎刃而解。终于到1955年4月,总投资300余万元的我国第一家机械化鱼粉加工厂诞生了!她的诞生是舟山工业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支柱产业冉冉兴起。 
    1955年6月4日下午,第一批200吨鱼粉满载着鱼粉厂全体员工的深情,通过厂区码头运往上海港,再由上海港转运至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捷克斯洛伐克。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从1956年起,鱼粉厂与浙江制药厂合作,从带鱼鳞(带鱼白)中提炼咖啡因原料获得成功,用于制造常用药品阿司匹林。物尽其用,变废为宝,鱼粉厂在医药领域探索,正是从这些下角料中开始发韧,为以后在制药领域大展鸿图埋下了伏笔。
    当时正值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人们主人翁意识强烈,生产热情高涨,积极开展各项增产节约竞赛运动。如利用渔汛旺季采用潮粉生产,通过日光曝晒,推行二次蒸干法,使蒸干时间缩短了四分之一,不仅使设备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提高鱼粉产量,还节约煤炭720吨。电工傅永根利用旧变压器改装单相和三相电机,比用炭烘马达的效率提高4倍,还能保障马达的安全运行。
    1956年6月12日,国家水产部苏联水产专家朱布可夫来舟山考察,专程参观了舟山鱼粉厂,对鱼粉厂的生产和管理表示满意。到1957年的3年间,舟山鱼粉厂共生产鱼粉8944吨,为国家提供积累138万元,基本收回了建厂投资。
    多烯康的诞生
    1957年上半年,浙江省轻工业厅决定大力发展全省罐头加工业,舟山鱼粉厂成为国家投资的重点。1958年4月起,这座全国规模最大的水产罐头生产车间开始建设。也是在这一年,舟山鱼粉厂改名为地方国营舟山水产食品厂,厂名的更换说明工厂的生产重点已经从单一的鱼粉生产向以水产食品加工为主、鱼粉生产为辅转变。这是海力生发展历史上一次至关重要的转型。
    到1985年,产品涵盖增加到水产、肉类、水果、蔬菜和家禽5大类,共107个品种。年产量突破万吨大关,是轻工部确定的全国150家重点罐头生产企业之一。产品的质量也是一流,从1966年到1984年,连续19年保持出口罐头合格率在99%以上的全国同行最高纪录,畅销日、美、英、德、法、前苏联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舟山渔区冒出上百个冷库,随之又出现了渔工商,舟山水产食品厂的计划盘子开始受到冲击,曾经让舟山食品厂风生水起的鱼罐头开始走下坡路。水产品原料收购价格提升,成本上扬;内外销罐头销售滑坡,大量压库;银行放贷收紧,雪上加霜……企业在低谷中徘徊。
    此时的舟山水产食品厂在老一辈科技人员李伊芳、陈绩馨的带领下,开始探索海洋生物产品领域。鱼油降脂丸于1983年投产,这原本是一款仿制药。尽管这称得上是国内最早的鱼油制剂,但推出市场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当时为了丰富海洋药物的种类,水产食品厂从上海鱼品加工厂引进了这款产品,EPA和DHA的总含量为30%。陈绩馨在一次翻阅资料时发现,鱼油制剂在日本市场上已经大获成功,与国产鱼油的区别仅在于其EPA和DHA的含量相对较高。“何不在鱼油降脂丸的基础上,把EPA和DHA的含量再相应调高呢?”陈绩馨这样想着,就开始去着手实践。
    理论叙述只寥寥数语,但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没那么简单了。为了使成品鱼油更加符合行业标准,必须对经过冷冻压滤的鱼油进行三脱工序。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进行高柱蒸油脱腥,而蒸油需要24小时连续工作。
    1987年9月的一天,陈绩馨等人要对鱼油进行高柱蒸油实验。恰好当天值班的一位同事家里有事请假,陈绩馨就自己顶了上去。接连好几个班次,有细心的同事发现,陈绩馨的脸上泛起了不正常的黄白色,“不好!老陈的胆结石又犯了!”在大家的坚持下,陈绩馨到医务室扎了针、服了药,却又一头钻进了实验室。
    陈绩馨曾对劝他好好休息的同事说:“我精力旺盛的时间不多了,更要抓紧时间,多为国家和厂里作点贡献。”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一心扑在科研事业上的老同志,才为一项项新产品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在工艺上进一步提纯鱼油制剂中的EPA和DHA含量,陈绩馨跑过全国30多家名医院,接触了一批名医专家,积累了数百人的临床资料。一次去昆明出差,他为了能及时赶到洛阳参加心血管讲习班,连坐48个小时的火车抵达洛阳,两腿肿得不能动弹。
    就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交流碰撞,然后小试、中试,再将生产规模放大,他们终于把鱼油制剂中的EPA和DHA含量提高到了70%,已经可以与日本市场上的鱼油制剂旗鼓相当,而比欧美市场上畅销的鱼油胶丸的含量足足高出一倍多。
    1990年,该产品正式投产,取名“多烯康胶丸”,学名为“多烯酸乙酯”。这是我国第一个EPA和DHA商品化浓缩鱼油制剂。经临床验证,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效果显著,被评为全国海洋药物优秀创新一等奖。
    销售承包制浮出水面
    多烯康的出现被视为海力生的“救命药”,而销售承包责任制在海力生人看来,则是让其否极泰来的幕后功臣。
    1990年10月,时任普陀区工业局局长的张山明临危受命调任至舟山水产食品厂任厂长,任务就是要将食品厂救活。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张山明为食品厂开出了一剂“猛药”:放弃食品罐头生产,实行企业产品结构转轨,把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投向海洋药物开发。
    谁也料想不到正是这剂断臂止损的“猛药”,不仅让舟山食品厂在短短3年内扭亏为盈,也为海力生日后深耕医药产业打下了扎实根基。
    如今看来,这其中的关键一步就是在张山明的主导下出台了销售承包责任制。正是那一次大胆地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尝试,首次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大锅饭”体制,更为关键的是,全国市场营销网络由此撒开,最终形成一张由 400多个销售员队伍99个销售网点组成全国市场营销网络。
    作为“十八勇士”之一的朱治洲还清楚记得在销售责任承包制出台之后,张山明把他叫到办公室谈话,大致的意思是想让他负责上海地区的药品销售工作。
    当时朱治洲是舟山水产食品厂所属的浙江普陀山制药厂的生产副厂长,虽然对市场营销工作毫无经验可言,但他还是带着一年推销10万瓶多烯康的任务和厂里卫生所的一名医生一起到陌生的上海拓展市场。
    朱治洲记得,刚到上海,他找到上海医药公司推销多烯康,医药公司老总给出的回复是“除非你们能找到戴瑞鸿并且得到认可,那么就可以在上海占一席之地了”。医药公司老总口中的戴瑞鸿正是当时上海华山医院的副院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委员会主任,在全国心血管病方面相当有权威。
    然而华山医院一年只销了6瓶多烯康,想要得到戴瑞鸿的认可又谈何容易。
    无奈之下,朱治洲再一次来到华山医院,想通过药剂科一位负责药品采购的副科长引见戴瑞鸿。谁想那位副科长架子大得很,连续找了三四次都说很忙,让朱治洲他们去外面等。直到有一次朱治洲他们等在太阳底下足足晒了一个多小时,那位副科长做完事回头一看见到他们还站在那里,觉得不好意思才叫他们进来谈话。
    后来通过那位副科长,朱治洲终于见到戴瑞鸿,才有了之后戴瑞鸿为多烯康“背书”,多烯康迅速在上海打开销路。
    同一时间,通过一批又一批销售员从海岛走出去,全国市场销售网络正在急速蔓延开去,从而成就了海力生的黄金时代。
    弄潮市场经济
    凭借多烯康的绝地反击,舟山水产食品厂扭亏为盈。就在全厂2000多名干部职工感到前路柳暗花明之时,掌舵者张山明却认为,计划经济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此时的海力生仅是脱困而已,还需要不断创新的内生动力。张山明举例说,当时体制下,即使想新购入一套设备,也需要先拟定计划书,然后层层上报,最终由市委领导签字才能实施。
    改制迫在眉睫!
    1993年4月,张山明宣布进行经营机制改革,在2000多名职工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张山明的做法是经营机制上创新,体制上革新,为企业做减法,逐渐向现代化企业靠拢。最直观地体现在独立经营部门,精简科室,分流机关后勤人员上。那一年,舟山水产食品厂组建了舟山海力生(集团)总公司。而在1997年,在第二次体制改革之中,舟山海力生(集团)总公司正式改组为浙江海力生集团有限公司,则意味着海力生正式步入现代企业之列。
    至此,海力生现代企业制度雏形渐露,大踏步迈入海力生新时代。
    更为关键的改革发生在2000年,那一次改革让海力生彻底脱离了体制内的庇护,开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游泳。转制后,海力生在经营方式上更加灵活,民营体制使得企业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企业的各项业绩一度达到峰谷。2000年至2002年,共上交各项税金1.2亿元。所创造的利润除按规定提取公积金和利润分配外,全部作为企业的发展资金,大多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新项目的投资和新产品的研发。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由于转制不彻底,股权与利益分配矛盾制约着企业发展,随后几年海力生内部矛盾重重,让当时的当家人张山明感到有心无力。在张山明看来如果没有转制后企业职工内部矛盾的发酵升级,海力生现在一定会是另一番景况。事实上,为了将海力生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张山明也做了诸多努力,这中间最让人感动的是在2008年张山明面临退休之际,多次拜访当时舟山震洋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震洲,力邀他接班海力生,带领海力生走出困境。
    2008年新年伊始,马震洲正式成为海力生集团股东,10月,担任董事长、总经理。而张山明于2008年11月正式退休,不在海力生担任任何职务。
    随着国家对医药制度改革的步步深入,海力生的主要经济指标波动较大。2004年,利润仅为上年的40%。制药公司的利润出现了十多年来的首次下降,且下降幅度较大,仅为上年的58.4%。2007年,实施整体迁移后,面对更为严峻的市场经济形势,整个公司的经济运行质量明显下降,利润仅为200万元,其中制药公司利润仅为上年的35%。
    放慢的竞争脚步使海力生逐渐陷入了困境,虽然实力依旧,但雄风不再,体制、管理、资金等多方面都亮起了红灯。从1954年筹建到2014年,60岁的海力生像背着沉重历史包袱、步履蹒跚的老人,前行艰难。
    而作为海力生新掌门的马震洲上任以来则积极奔走于资本市场之间,希望借此带领海力生走出困境。
2011年4月,在慎重考虑了市场风险,海力生集团将旗下子公司浙江海力生制药有限公司60%的股份,以1.5亿元的价格,转让给山西仟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在马震洲看来,招投标对企业赢利带来冲击,海洋医药要长久发展,必须走量化生产、薄利多销的道路,要扩大销量,必须和更专业的销售团队合作。“国家实施药品价格招投标的办法,就是希望价格下降让利于民众,医药公司如果继续高价小量销售,只有死路一条。”
    改革使得销售业绩有所提升,然而,为使制药板块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处于不败之地,海力生高层仍在寻找一个根本的解决方法,探索企业的发展新路。
    获得新鲜血液的海力生效果明显,当年便扭亏增盈。重组后的制药公司,在新的领导班子决策下,以“促整合、建体系、求发展”为工作主题,加强基础管理,全体员工、特别是市场一线的销售人员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转变营销方法,以学术跟进为依托,强化终端,2012年,海力生制药的产值、销售、回款同比分别增长11%、13.7%和21.5%,全面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弹指一挥,甲子轮回,尽管在市场经济风浪的拍打下几度彷徨,但走过一甲子的风云,如今的海力生集团已成为全国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和海洋精深加工食品的创新型标杆性企业和示范性企业。
    如今,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节点,海力生实现企业持续、跨越发展,打造百年企业的美好愿景已经开启。相信海力生必将再次焕发青春,以60年的丰厚积淀,激流勇进,再铸辉煌。(俞 扬)

Copyright © 2008 www.zseafer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主办方:舟山市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舟山三合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