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舟山市船企开拓新市场取得良好业绩
在强有力的地方政策扶持下,舟山市船舶产业集中度稳步提升,船企主动求新求变,创新模式开拓新市场,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经营日趋稳定。该市船舶工业在2013年呈现“低位开局、逐步企稳”的态势,全年实现总产值749.3亿元,同比增长8.2%;全市交付各类船舶162艘;造船完工量达465万载重吨,占全国份额的10.3%。
舟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舟山船舶工业整体触底回升,全年产值增速较去年上半年的1.1%提高了7.3个百分点。其中,修船和船配产值保持平稳增长;海工和拆船产能快速释放,分别实现产值25.5亿元和38.6亿元,成为拉动船舶工业增长的新动力。接单方面,舟山市承接新船订单6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4.5%;年底手持订单180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6%,、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分别占全围份额的10%、13.8%。
政企合力凸显成效,转变思路开拓市场
2013年,舟山市出台了《舟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船舶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舟山市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实施方案(2013-2020年)》等系列措施与政策,加强对重点船企的扶持,特别是对龙头、骨干企业实行了因地制宜的扶持手段,为扬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欧华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制定了“一企一策”。大部分龙头企业生产经营保持稳定,产能利用率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基本完成了计划生产任务。在9家造船和海工龙头企业中,有5家企业产值实现增长、3家企业持平。9家龙头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市份额的82%,新接订单占90%,手持订单占93%,贷款余额占60%以上,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集中度。
在政策东风的吹拂下,舟山船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求新求变,想方设法创新经营模式。有的船企积极寻求对外合作,如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与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合作建造20.8万吨散货船,借助“中国第一船厂”的品牌效应和技术、管理优势,快速提升自身能力;此外,该公司还与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合作生产海工平台模块,建设海工后勤保障基地,成功介入海工装备领域。有的船企则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如增洲造船有限公司承接2艘6000立方米耙吸式挖泥船订单,价值4亿元;舟山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在承修海洋钻井平台、万箱集装箱船等高端船舶和海工装备的基础上,承接了“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号豪华邮轮改装五星级浮式酒店项目,成为中国首家承接国际大型豪华邮轮改装工程的船企。有的船企瞄准开发非船产品市场,如欧华造船公司与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制造海洋钢结构,培育新的业务板块。有的船企试水融资租赁等新型业务,如正和造船有限公司与民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推广6.7万吨节能环保散货船型,并已获得批量订单。
海工业务取得突破,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2013年,舟山市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海工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取得突破,全市海工装备手持订单金额已超过100亿元。舟山中远船务连续接获1艘浮式生产储油船( FPSO)、4艘海洋平台供应船( PSV)、1艘15.2万载重吨穿梭油船和1艘海上铺管驳船订单;太平洋海工有限公司接获2+2艘SSAV系列海洋工程生活平台和2+1艘4800吨海工驳船订单;舟山惠生海工有限公司接获炼油(RPLC)核心组件模块化建造项目。同时,部分船企抓紧实施生产场地和设施设备技术改造,积极进入海工领域。金海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90米自升助航式作业平台、正和造船公司的146米海洋工程大件运输船、五洲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的78米起抛锚拖船相继开工建造。
舟山市船企持续对创新研发进行投入,扬帆集团、欧华造船等企业研究院建设卓有成效,金海重工、增洲造船等新设立企业研究院正抓紧建设,以期用更强的研发实力、更多的船型储备赢取市场。从新接订单的产品结构来看,其已取得初步成效。在新接订单中,散货船的比例逐步降低,从前几年的九成以上下降至目前的63%;集装箱船、成品油船等附加值较高船型增多,占比提高至33%。在手持订单中,散货船比例从原来的70%下降至58%,各类节能环保型船舶以及特种船舶等高附加值船舶比例进一步提升。
2014年,舟山市将迸一步支持培育龙头企业发展,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加快推进船舶企业研究院建设,引导企业研究院朝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支持骨干船企开展协同创新、协同制造试点,探索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同时,积极争取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保障重点企业资金需求,加快推进产能整合,着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增强舟山船舶工业发展后劲。 (中国船舶报 张 冯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