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山东不仅是我国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农产品出口大省。当地农业部门密切关注农业出口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采取很多行之有效的促进措施推动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山东出口型农业的变化趋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山东出口型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山东是农产品出口大省,多年来一直保持了持续稳健发展的势头。2011年,山东农产品出口再创新高。随着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和国内产业的加速升级,山东出口型农业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需要密切关注,积极应对。
一、出口型农业呈现出的四个趋势
一是出口产品特色化、优势化的趋势明显。2010年,山东出口的优势产品中,数量最大的是水海产品及制品,这些产品大多是来进料加工,几乎不占用我农业资源;增幅最大的是蔬菜及其制品出口,其次是果品及制品出口以及肉食品出口和花生及制品出口。以上五类产品基本都是山东的优势特色产品,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3.3%,出口竞争力相对较大。结合近年进口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如大豆、棉花、植物油等产品的快速增加,可以看出山东农产品进出口结构趋于合理,这将对山东农业整体布局和全面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二是产业相对集中、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近年来山东农产品出口企业集群发展势头明显,企业分布趋于集中,相互间联系愈加密切,呈现出较强的生机和活力。例如莱芜市莱城区是远近驰名的生姜产区,规模以上加工出口企业有100余家,这些企业与国外客户联系密切,相互间也形成多种合作关系,有力促进了当地生姜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外莱阳、安丘的蔬菜出口企业群、金乡的大蒜出口企业群、莒南的花生出口企业群、昌乐昌邑的禽肉出口企业群等也得到较好发展。企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企业间横向合作,密切了与国外客商的联系,带动了产业技术进步和整体竞争力提升,发挥了很好的规模和示范效益。
三是市场不断拓展、多元化布局趋势明显。日本、韩国和欧盟是山东农产品出口的三大传统市场,出口额占总额的54.8%。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启动也大大促进了山东农产品对东盟的出口,2010年全省向东盟农产品出口额达到16.4亿美元,同比增长53.2%。同时,对美国、中东、非洲、拉丁美洲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幅也非常显著。这些新兴市场的强劲增长带动了山东农产品出口市场向多元化发展。
四是贸易壁垒复杂化、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明显。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技术壁垒正从微观技术层面转向宏观制度层面,从单纯的数量和质量控制扩大到低碳、汇率、知识产权等领域,从而对农业生产和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农业生产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尽快实现农业管理转型和产业升级。
二、出口型农业正在孕育的五个转变
一是在产业形态上更加注重农贸融合,出口型农业由单纯贸易型向产业链式经营、一体化发展的综合经济体转变。过去农产品出口企业多数属于单纯的贸易型企业,贸易商与生产者的关系比较松散。随着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产品要达标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的全程监管。山东省目前出口规模超过500万美元的企业几乎都建立了自控自管的自属生产基地或者按照合同协议管理的合同基地,既保证了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又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是在产品定位上更加注重质量,出口由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并重、越来越重视内在质量转变,发展方式由数量主导型转向质量主导型。近年来国内外t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和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同质量的农产品价格差异很大。很多出口型企业开始调整产品定位,通过自建基地、自管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培育产品特色,主打高中端市场,通过质量的差异化提高销售价格,增加出口的综合效益,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三是在发展策略上更加注重产业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协调发展转变。近年来随着国内劳动力工资的快速攀升和农村劳动力外出规模的扩大,出口型企业开始调整发展策略,加大新设备新技术的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企业发展进入了劳动、技术、资本密集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新阶段。
四是在营销方式上更加注重品牌经营,由卖原料、拼资源、做低端向自主品牌经营转变,出口型企业的资源加速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随着企业实力的增强,特别是企业“走出去”,参与在国外的直接营销、开展业务合作后,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明显增强,开始投入较大的精力培育自有品牌,加强企业的研发检测和市场营销队伍建设,企业资源向着“微笑曲线”的两端加快延伸和布局。近年山东农产品出口业绩比较突出的企业大多都是注重了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盈利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五是在行业组织建设上更加注重横向联合与协调发展,由单打独斗、相互压价向集体协商、合作共赢转交,产业的整体效率和发展秩序得以恢复和提升。山东淄博的博山区是桔梗主产区,产品主要出口韩国。在政府引导下,由淄博山珍园食品公司牵头联合相关企业成立了“淄博市博山区桔梗产业协会”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技术共享,由从前的互相拆台变为现在的相互补台,博山桔梗掌控了韩国70%的市场,农民亩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在协会的带动下,当地桔梗种植面积稳步扩大,市场秩序良好,收到了企业、农民、政府和韩国客商都满意的效果。类似的协会组织近年在山东发展很快,区域性强的特色产品大多成立了行业协会,开展集体协商,实现共同发展,对推动整个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三、加快推进出口型农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出口型农业发展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农业部门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对出口型农业发展的规划指导。结合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和当地的资源禀赋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区域发展重点,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发挥好地区优势。
2.支持出口型企业的生产基地建设。高度重视生产基地建设,切实把生产基地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把生产基地建设纳入当地的农业发展规划,在政策项目、工作指导和技术服务上给予支持和倾斜。
3.全力打造企农结合、互利共赢的经济共同体。建立互利共赢的企农经济共同体,把企农关系打造成鱼水关系,将保障农民利益放在首位,规范农民的土地承包收益、打工收益、产品销售收益和入股分红收益。
4.促进出口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企业升级改造。加大对知名品牌的宣传和培育,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质量检测和管理营销能力。支持企业与国际技术研发中心、跨国公司或大财团开展投资合作,快速提升企业的生产管理能力和市场占有水平。
5.推进出口型行业组织建设。积极推动行业协会组织建设,提高行业自律和协调发展的能力,规范协会规章制度,加大对负责人和业务人员的培训,推进行业协会组织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6.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农产品贸易促进的合力。主动加强与商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的联系合作,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和联席会议制度建设,从不同方面研究出台优惠的支持政策,切实形成促进出口型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山东省农业厅对外合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