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20:00 星期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东海酒业擦亮老字号招牌,“百年德顺坊”愈酿愈醇 [发布时间]:2012-09-14

返回 打印

     “陈德顺发记坊”(简称德顺坊)是浙江东海酒业有限公司的前身,创牌于1914年,它既是东海酒业的历史,也是舟山海岛“渔酒”文化与传统的精华,德顺坊的背后有许多生动的故事,其创业、经营发展,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百年来,“陈德顺发记坊”牌德顺坊酒类产品,形成了良好的市场信誉,现在,老品牌仍然充满活力。
    百年历程,困境中求变
    据《普陀县志》记载:宋时在普陀黄公山设有酒坊,明清时大都前店后坊,自产自销,集中沈家门镇,民国3年(1914年),沈家门镇西大街开设“陈德顺发记酿酒坊”(俗称“德顺坊” )雇工30余人,年产黄酒500缸(每缸27坛、每坛14千克)其中特产“饴绍酒”300缸。大多数经汕头、厦门、上海等地出口东南亚。
    曾经,连年的战争使“德顺坊”出销南洋的海运成了畏途。外销受阻,酒坊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末路。 1950年舟山解放后,逐渐有桃花、六横等岛的部队和渔民前来买酱兼购酒,使作坊又看到了商机,把三间门面拉开,左边酒、右边酱,使几乎停产的酒业重新恢复起来。
    1956年,私营酒坊并转公私合营海康酒厂,“陈德顺发记坊”划出制酱业务,专营酿酒。之后几年,从沈家门东大街到大蒲湾的山脚,为酿得好酒,酒厂另寻新址;挑选工人,组成机修组,边学边干,坚持搞技术革新,逐渐实现酿酒机械化。1971年,着手改革酿酒生产中最笨重又最不安全的榨酒工序,实现机械榨酒。1974年推行先进操作工艺(小搭大喂法),是将酿酒用的原料分成三批。1981年,建成酒精生产线,对黄酒生产线进行改造。1988年,把手工埕装淘酒改为自动电脑控制,把穿缸衣的保温发酵法改为酿房整体暖气供温发酵法等。在一次次技术革新中,酒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1997年,在陈德顺发记坊发展史上,又是不容忽视的年份,在国有企业改制的浪潮中,舟山东海酒厂变成了舟山东海酒业有限公司(当时国有控股51%),成为我区首批44家改制企业之一。 2003年又更名为浙江东海酒业有限公司。
    2004年,公司整体迁移到离原址7公里外的勾山工业园,先后投巨资,改造和新增先进设备和设施,使产品质量更上档次,产品在福建、上海、宁波等市场捷报频传。
    2005年,外部市场和内部条件已然成熟,公司毅然决定重新打造复原“陈德顺发记坊”老字号、老品牌。现代的低酒度、清爽型口感揉合到传统之中,专家和消费者饮用后普遍点评:“此酒醇香、爽口、酒性善、好喝”,老百姓尘封已久的记忆被唤起了……
    品牌创新,善变中求胜
    世界上没有永远一成不变的东西,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善于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善变而求胜。让企业长盛不衰是“陈德顺发记坊”当代继承者、决策者的责任和目标。经过对外地和本地黄酒类市场发展情况的调查,公司决策者认为:“高质量、低酒度、有营养、有特色”瓶装酒的春天已来临。正像中国酿酒工业协会黄酒分会秘书长沈振昌来东海酒业考察时说的,“生活理念变了,那么健康、绿色是今后消费的主流”,德顺坊产品抓住了这一主流,老品牌迎来又一次发展。
    目前,公司拥有德顺坊老酒、海仙配杨梅酒、普陀山米酒等20余个品种,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万吨级黄酒生产企业之一,拥有国家级、省级评酒师和高级酿酒师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陈德顺发记坊”的产品和品牌先后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和中华老字号称号等殊荣。近年来,公司先后通过出口食品卫生注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浙江省绿色企业认定。
     “历史传承经典、品牌铸就未来”,这句话在几年前被铸在了公司最醒目处。实践使当代传承人认识到,只有把优势和独特的文化传承下来,才能不断推动企业前行。2009年至2011年,公司出资举办了舟山德顺坊・中国酒文化论坛,参加中华老字号台北精品展、广交会和成都全国糖酒会等大型展会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创造条件。
    百年来,“陈德顺发记坊”出售的不仅是商品,更重要的是文化传承,它的经营活动,更多的是展示一份诚信、还原一段历史。“陈德顺发记坊”品牌的价值在于“老”,而其出路却在于“新”,通过不断创造、培育需求和引领潮流,使“老字号、老品牌”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立足舟山的百年传奇将续写新的篇章。(李  萧)

Copyright © 2008 www.zseafer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主办方:舟山市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舟山三合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