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家汇家纺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如山
本公司是生产出口家用纺织品的企业。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700万元。
今年本公司重点客户出口数量与2010年上半年比较有所减少,中档产品单价有所增加;但低档产品越来越感觉到来自客户的压价和质量挑剔。客户手中有大量订单,但在国内生产厂家看来都属“鸡肋”。很多欧洲客户在中国纷纷设立“检品中心”,查验出口纺织品质量。所谓“下单时压价格不谈质量,出货时抬质量不顾价格”现象越发严重。企业接单后的“成本危机”大量存在,稍有不慎,即成为亏损单的情况很多。据我们与舟山同业交流,大家普遍认为今年纺织品出口业务难做,而且企业利润空间会进一步缩小。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回暖,国际市场对纺织品的需求比08、09年肯定会增加。但制约纺织品生产企业出口的相关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能够切实感觉到的有:
汇率问题。人民币一升,我们这样的企业就一噎。企业的利润空间根本填补不了汇率的上升空间。加上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与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比较根本已没有优势,所以中国产品的价格也已没有优势了,根据我们了解,目前我们这个行业中国的订单价格已经比以上这些国家高出20%左右了。幸亏中国的政治环境稳定、企业产品质量相对稳定、交货准时,也就是说作为供应商的安全性要好过这些国家,国际客户才在权衡利弊后以高于这些国家供应商价格的情况下仍然将订单下到中国。但若是要想随着汇率上升再不断的提高价格,订单就走了。
原料价格问题。作为长期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最怕原料价格不稳定。以去年的情况,从年初到年底,我们用的常规棉布从6元/米到12元/米左右,价格上涨一倍多。棉花价格从2万元/吨左右,最高到3万8,上涨近一倍。听说闲散资金进入棉花、棉纱、棉布市场炒作是为重要原因之一。除棉原料,化纤原料也在上升。到了今年初,棉花价格又出现大幅回落。由于原料价格的大幅跌宕,出口企业无法准确报价、无法把握和控制订单成本。已接的订单,无法与客户提价;原料降价了,客户又很敏感的要求降价。就是这样的提降之间来回折腾,就会使企业的利润受到严重缩水。
“用工荒”问题。从今年的情况看来,“用工荒”情况日趋严重了。按理说,虽然这些年中西部地区在国家的扶持下也在大力发展企业建设,也存在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但中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实际情况依然是客观现实,这一点从国家劳动人事部发布的公开消息中可以证实。可为什么时下劳动力资源市场似乎老在传递着劳务供需双方已从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的信息?为什么企业每年虽然有大量劳动力涌入、却又“到此一游”大量匆匆涌出?这里当然有企业的各种原因;当然有劳动者本身由于对收入预期的惊人增长需求而产生的“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原因;当然有全社会总体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依赖就业以维持基本生活群体大幅减少的原因。但很大因素是这些年新闻媒体的片面宣传“炒作”影响的。这种在就业和用工上畸轻畸重的宣传、把个别行业或地区用工短缺片面放大的“炒作”,把整个社会的就业理念引偏了,似乎中国已经劳动力求大于供了。再此以往,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将会被打乱。到那时,企业倒闭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劳动力哪里去?
出口门槛问题。出口配额取消以后,欧美不断在其他方面提高我国纺织品的出口门槛。我公司客户主要是欧盟的,目前涉及明显的就有Oeko-Tex100产品验证以及企业社会责任认证(BSCA)等。这些都涉及企业提高资金和运作成本。单就一项Oeko-Tex100产品验证而言,出口到欧盟的纺织品必须具备,而且分类明细,企业产品品种众多,每种产品都要单独领证。验证费用昂贵,且年年都要重复验证、重复收费。
资金问题。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贷款困难一直是困扰最大的问题。金融危机来了,国家实行相对宽松的金融政策,实际的优惠被房地产业、被国家投资基本建设项目、被大企业拿去了,中小企业难得享受;经济形势发展快了、物价上涨高了,国家要收紧银根,中小企业首当其冲的倒霉。企业贷款门槛高,手续繁,道道紧箍咒。有时候,企业有大订单,因一时组织不了大额流动资金,那真是做得苦啊,甚至有时不得不忍痛放弃。
其实政府也做了许多努力,包括我们经常能在电视和报纸上看见,政府在强调要支持中小企业,可看来听去,却始终见不到实际。有些时候政府明明出台了好的政策,可落实不到位,企业还是空欢喜,比方说“转贷资金”的安排,前2年,舟山市政府就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可有些银行不认可,有了优惠政策企业还是不能用。以至于使得许多中小企业在转贷时,不得不借用社会闲散资金,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资金运作成本和经营运作风险。
企业市场转型难。中国有庞大的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尽管档次不高,但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不可替代的供应源地位。世界是需要“中国制造”的。但现在,适逢国际金融危机后,尚未复苏的国际市场对商品的总体需求下降了,所以中国制造业很难。但这些商品转向内需市场不行。尽管中国那么大,人口那么多,可国人的消费观与国外尤其是西方人截然不同。虽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理念不复存在了,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仍为国人传承,因此“不破不扔、能用不买”仍然是大多数国人的消费习惯。再加上中国人的收入始终被“养老、医疗、供求学、买住房”等诸多大山压迫,哪有那么多可以随意“挥霍”的闲钱?因此,我们这些靠国际市场消费产品的企业都想转向国内市场怎么可能?
2010年的经济回暖形势让许多纺织品出口企业似乎都看到了一点发展曙光,但由于综上所述的各种原因,也许还是会把企业送回阴霾。企业自己要不断的提高开拓和创新能力,坚决地努力奋斗,不能有依赖。但国家若能切实考虑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难处和摇摇欲坠的根基,在政府的力所能及中,能让企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能多多地为企业消磨掉一些困难,能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