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舟山又出现了用工荒。人力资源市场招工的企业多,求职的人员少,尤其是外来求职的人更少,许多企业苦于招工不足。比如,刚刚接到2000万美金订单的浙江金鹰股份有限公司,今年的业务已接到了9月份,但因为招工困难,机器开台数远远不足。能否破解用工荒,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开展。
为了应对用工荒,各家企业普遍提高了农民工薪水及福利待遇,比如,舟山弘生纺织有限公司为了留住挡车工,企业去年人均月薪2000元至2500元,今年又每人增加300元,一些老职工甚至能拿到4000元左右月薪,同时企业还给职工提供住宿、就餐补助和回乡金。优待员工,当然有利于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和新居民的安居乐业。然而,工资福利的水涨船高却未能成为破解用工荒的灵丹妙药,招工难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今年的用工荒已非沿海地区的独特现象,而呈现出蔓延趋势,连历来大量输出劳动力的中西部地区,也加入了“闹荒”行列,千方百计挽留外出务工的家乡人。据2月14日《参考消息》报道,春节过后中国很多大城市的劳务市场都出现了“招工难”,南京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提供了两万个就业岗位,但仅有一千多农民工上岗。各地纷纷争抢农民工,上海的企业派出了400辆大巴车从安徽、河南和湖北接应工人。在这种竞争态势下,不加薪肯定留不住人,但加薪也未必引得进人。
对企业来说,加薪引人这个老办法总会碰到经营成本的 “天花板”,而沿海地区的企业最终难以避免留不住人的尴尬。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东西部的收入差距已经缩小,2009年到东部地区打工的收入只比在西部打工平均多出5%,而在5年前,这个数字是15%。在家门口能赚到同样的钱,更多的农民工将不再选择背井离乡。破解用工荒,真的要有新办法。
面对用工荒,转型升级才是企业的唯一出路。舟山西峰水产有限公司以往生产旺季要300多名员工,现在却只需100多人,奥秘就在于以机械化代替人工化,用10台加工鱿鱼的剥皮机化解了招工难问题。仅仅装备几台机器就可以使一家水产加工企业摆脱用工荒,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谁在科技创新上领先一步,谁就能率先摆脱用工荒。
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由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是大势所趋。舟山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已昭示 “人口红利”时代已逐渐走入穷途末路,在全市推进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的大发展热潮中,企业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严峻挑战,固守劳动密集型落后产能最终难免在用工荒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惟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变挑战为机遇。(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