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招工难”现象,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重。沿海地区“通胀”问题也愈发凸显,住房住宿成本的快速增长,使农民工在东部地区所挣的工资与在中西部地区的收入越来越小。再加上每年春运的交通紧张、流动成本增加,这一切都让农民工长距离流动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订单不能决定财富,有人去做才能转化为财富。”招工难、留人难,不是一两家企业想办法就能解决的,是需要整个社会一起努力,才能改变的现状。
春节假期一结束,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工返程高峰陆续出现,浙江、广东等用工大省的企业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招工计划,在火车站、汽车站、劳务市场打出招工横幅。
但2010年整体经济形势的向好,却使得招工难问题再次成为横在企业面前的一道坎。许多企业都反映,无论是普工、技工,还是业务员类的白领,这些职位都存在大量需求,缺口比较大。更有专家指出,2011年的“招工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
浙江舜明照明外贸公司的老板徐杰根,就正在在为此事伤脑筋。作为东南沿海的外贸重镇,企业家们的市场“嗅觉”也更灵敏,早在春节前就已开始未雨绸缪,对老员工“惠以高薪、动以温情”,“要先把熟练员工最大程度的保住,才是最重要的”,徐杰根说。
千方百计为留人
大年初一午饭后,徐杰根开始给手下的几个业务员发短信拜年,这事他以前从来没干过。
“没办法,现在要留住有经验的业务人员太难了,老板也要哄着员工。”徐杰根笑着感慨,“短信内容没什么新意,就是把意思带到,希望他们新年能安心工作下去。”
为什么要下这么大的功夫?“因为现在照明行业最缺的就是销售员!实在太难找了,有经验的销售请不起,只好自己培养,这培养的时间就是好几年,这样他才有独立能力拉客户。”徐杰根说,很多公司通常的做法,就是年终奖扣一部分,等到年后再发,目的就是怕销售员跳槽。他虽然没有这么做,但担心还是有的。因为在舜明照明所在的浙江上虞,同类的公司太多,竞争激烈,而打击对方公司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人家的销售能手高薪挖走。
徐杰根给记者记述了当地另一家灯具照明公司的经历:老板手下一位销售人才,工资是每月5000元外加提成,并且这个待遇在当地也算不错了。但结果去年还没过完,这个销售员就打电话给老板,表示要辞职去其他公司。而原因,在于对方公司开的工资是“第一年保底年薪15万元,此外还有提成”。
“这事给我的教训就是留住手下员工,不仅要给他们提薪,还要多与员工加强感情交流。”徐杰根说,“照明行业,销售员跳槽的情况非常普遍,在新的一年开展业务前,去其他公司挖一些销售人才来,这非常重要。”
而且,他自己也有这样的打算。“我年前其实看好一个人,给他开的价格是年薪20万。我的年销售额是2000万,他说可以帮我增加到3000万。只是那人跟以前老板关系很好,一直不好意思走,所以年后我还要争取争取。”
高薪,只是浙企老板们为留住人才的诸多办法之一。这也是面对“招工难”,企业首先想到的。而如今,企业要考虑的是,随着大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和西部省份的发展,“涨工资”这一招还有多少吸引力?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办法能更好地为企业留住有用之才?
“从2007年开始,一般年后招工,企业都会主动“涨工资”,且涨幅基本上都会超过10%。类似服装、制鞋和电器等用工最为紧缺的行业,一线普工年后工资涨幅,超过20%也不足为奇。”温州市职业介绍指导服务中心副书记王瓯翔告诉记者。
而企业为了应对“招工难”,还频频打出“温情牌”,如很多浙江企业现在都在做诸如免费安排集体旅游、配置图书馆和网吧、安排夫妻房这样的措施。
王瓯翔说,今年,他们建议一些企业创新“温情牌”。比如,在员工回家的时候,直接带上“招工请柬”。这张“请柬”,不仅要对工资明码标价,还要把种种诱人的招工条件,都详细罗列出来。最重要的,是保证兑现承诺。“这就像一份提前的‘协议’,让外来务工人员心中有底。”王瓯翔说。
而像徐杰根给员工及他们的家人拜年,以及向员工的家人汇报企业情况,让他们帮助劝说员工安心回来工作等等“温情牌”,也是许多浙企老板今年所要用到的。
“招工难”渐成常态
王瓯翔说,春节前,他们做过调查,有的私营企业主,为了招到合适的工人,已打算开出年薪4万元的薪酬了。“温州很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利润率本就不高,能拿出这样的薪酬,压力其实也不小。”
许多来职业介绍所登记招工的企业主都向他直言“对能否招到合适的人,并不乐观”。
而在打工者眼里,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他们回到原来企业或城市的脚步呢?
在杭州工作过好几年的安徽人向真就说:“不可否认,工资是在涨,但像杭州这样的城市,生活成本涨得更快。工资里每月多出的几百块,很快就被支出抵消了,到头来还是原地踏步,与其这样,不如回老家了。”
其实向真这次回家过年,就发现家乡的建设很快,到处都是工地,还有很多大超市,街上到处都是招工广告。
“工资也还不错,我们一起回去的十几个老乡,大部分都留下来了。”他说,回来前,镇里的书记甚至还跟他说,老家的工厂人都招不够,年后他们要带着当地企业老板,到义乌、台州这些地方去招工。
温州市职业介绍指导服务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之前,在这里登记求职的人数,最高的时候,曾达到54万多人。去年,这个数字降到了只剩18万多了。而实际上,2001年至今,这个数字一直呈“逐年减少”状态。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翼认为,2011年的“招工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沿海地区通货膨胀的问题比中西部更加严重,住房住宿等成本增长很快,这使得农民工在东部地区挣得的工资拿回家的值比中西部地区拿回家的值的差距越来越小。再加上每年春运的交通紧张、流动成本增加,都使得农民工长距离流动的积极性受到抑制。
王瓯翔说,他们也试着向外来务工人员了解现象背后的根源,最后发现,很多人并没有把工资等放在第一位,而是在不断比较中,发现留在老家赚钱,不仅生活成本低了很多,而且活得更加舒服,长远看也更有奔头。
“订单不能决定财富,有人去做才能转化为财富。”王瓯翔认为,招工难、留人难,不是一两家企业想办法就能解决的,是需要整个社会一起努力,才能改变的现状。他建议,除了按照法律法规,给予外来务工人员合理的报酬,让他们享有基本的安全保障和福利待
遇,更重要的,是把他们看成不可或缺的成员,享受“同等待遇”,让务工者感觉到城市和企业都是在用“敞开的胸襟欢迎他们”。(国际商报 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