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外经贸厅公布数据显示,入世以来,浙江省遭遇的反倾销等贸易摩擦案件数高达296起。数据显示,2002年~2008年8月,浙江省共遭遇来自美国、欧盟、印度等25个国家和地区提起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含特别保障措施和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以下间称“两反一保”)和“美337调查”等贸易摩擦案件296起,占全国总案件数的1/3;直接涉案金额近60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4。2008年1~8月,浙江省已遭遇国际贸易摩擦涉案数55起,涉案金额超过10亿美元,同比增长40%以上。纺织、机电和轻工受到影响最大的三大行业。
其中,反倾销调查为浙江省遭遇的主要贸易摩擦类型,共计涉案数206起,涉案金额约35亿美元。“浙江出口企业的国际贸易摩擦一个突出特点是摩擦强度正在不断加大。”浙江省外经贸厅副厅长陈如 分析,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浙江省涉案金额超千万和上亿美元的案件较以往有较大幅度提高。其中,2008年1~8月,浙江省涉案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案件已有17起。其中,美国对华螺钉、螺栓反倾销案和欧盟对华蜡烛、化纤反倾销案涉案金额高达1.36亿美元、9728万美元和3.28亿美元。
事实上,浙江出口份额在全国位居第4位,为什么遇到的国际贸易摩擦案件总数却占比如此之高?陈如 解释,原因是多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浙江的一般贸易占比特别高,而与此同时出口企业的规模较小数量又多,“一般来说,一般贸易比起加工贸易更容易产生贸易摩擦,”他指出,出口产品集中在技术要素占比相对较低的传统行业,也比较容易与国外政府重点扶持的传统产品相冲突。”
针对这一现状,浙江省外经贸厅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帮助企业,包括建设“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培育一批专业的行业组织等。发现问题之余,陈如 也对企业如何规避国际贸易摩擦提出建议:“企业也可以通过增加产品附加值、实施多元化的战略,如规避容易发生贸易摩擦的市场,以及积极‘走出去’,到国外建厂等也是比较实际的做法。”
与此同时,随着贸易摩擦形式的不断升级变化,浙江省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也已从单纯的贸易问题,向汇率制度、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社会责任以及经济管理模式等深层次、体制问题深入。目前,国际贸易摩擦已从针对单个或某类产品逐步向产业和结构性贸易摩擦方向发展,基于战略利益考虑而引发的制度性国际贸易摩擦增多,并频繁指向我省块状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温州、宁波的打火机产业,萧山、绍兴的聚酯产业多次在其主要出口市场遭受反倾销调查。
省外经贸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浙江省已初步建立起了“四体联动”的国际贸易摩擦应对机制、符合省情的对外贸易预警机制和快速度高效反应机制。在重点产业预警中,根据省块状经济特色,争取在2012年前在全省形成覆盖重点产业的“对外贸易预警机制示范点”分布结构。采取以“主动出击、加强对话,探索防攻的维权机制”,加强与国外同行的沟通交流,增进了解,变对抗为合作,谋救双方共赢,从而维护省内企业和行业的合法权益。(中国贸易救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