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这是政府工作报告第八次,也是连续第五年提及出口信保有关内容,再次明确了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在服务民营企业、促进外贸稳中提质等方面要有更大的担当作为。
实际上,作为中国唯一的政策性保险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自2001年年底成立以来,在承保规模增长的同时,服务范围亦不断扩大。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信保承保规模已从2002年的27.5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6122.3亿美元。2018年,中国信保服务企业客户10.5万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近70%。这恰契合了当前民营企业作为中国外贸主力军的市场主体结构。
“出口信保扶持大型成套设备、船舶等出口,有效推动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优化和升级。随着外贸群体中的中小企业占比越来越大,买方信贷等出口信保产品可帮助出口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有效把控汇率等贸易风险。”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崔凡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借助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民营企业可以在收汇风险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以赊销等灵活的交易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并借助中国信保的全球资信调查业务开拓多元市场,及时监控交易中的信用风险,进而有效解决“有单不敢接”等问题。
“随着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民营企业已成为最大受益群体。”中国信保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中国信保支持民营企业出口的主力产品为短期出口信用保险。2018年,中国信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支持民营企业出口2856.2亿美元,赔款7.6亿美元,分别占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和赔款金额的59.3%和60.8%。此外,随着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和“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国信保的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及海外投资保险等产品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作用也逐渐显现。2018年,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对民营企业成套设备出口、海外工程承包与投资的承保金额达180亿美元。
目前,中国信保推出的小微出口企业专属保险产品“信保易”,操作简便,保障全面,能够提供16种不同等级的风险保障。2018年,中国信保上线小微业务操作平台,升级了“中国信保小微企业服务”微信号,实现了对小微出口企业的“一站式”服务;支持小微企业通过保单质押方式获得银行融资,进一步提高理赔效率。2018年,中国信保新增小微客户2.5万家,增长42.6%;累计服务支持小微出口企业8.1万家,覆盖率达30.3%;帮助小微企业获得融资44.3亿元,向小微企业支付赔款1.1亿美元,切实发挥了政策性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中国信保通过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专业化作用,既保障了企业在传统市场的业务,又帮助企业开辟更多的出口市场。据介绍,2018年,在国际环境错综复杂、贸易摩擦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中国信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全年承保新兴市场出口1853.3亿美元,同比增长16%;支持企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983.4亿美元,增长19.1%;对自主品牌、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品、汽车、医药等重点行业的覆盖率均超过2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中国信保对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新业态新模式承保84.9亿美元,增长24.4%;承保服务贸易299亿美元,增长9.7%。
高速发展的零售贸易等新业态正成为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崔凡看来,如何保护、扶持这些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正是出口信保等政策措施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没有有形货物交易的服务贸易也是未来信用保险应重点拓展的业务领域。
崔凡注意到,近年来,出口信保编制的国家风险分析报告的覆盖面不断拓展,未来,贸易风险数据翔实和及时性的进一步完善,也将有效推动出口信保覆盖面的扩大。
据了解,为着力支持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增长,精准高效服务民营企业,中国信保将牢记政策性使命,发挥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创新信用保险融资结构和产品运用,帮助民营企业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当好外经贸发展和企业出海的坚强后盾;实施“小巨人”培育计划,推广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小额承保模式”,助力优质中小企业成长;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国际营销网络和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的支持,持续探索对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支持。
(国际商报 汤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