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首次出台质量工作纲领性文件。这份名为《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的文件,共分六部分、30条内容,回答了提升什么、怎么提升、怎么保障提升的问题,将质量强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受访人士认为,中国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打造外贸强国,离不开质量提升。商务领域在提升质量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未来仍大有可为。
商务领域提质有作为
质量提升是系统性工程,商务领域连接生产和消费,贯通国内和国外,跨越服务和货物,对质量提升发挥着重要且特殊的作用。 《指导意见》中的不少内容与商务系统直接相关。
《指导意见》指出,要全面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具体包括增加农产品、食品药品优质供给,促进消费品提质升级,提升装备制造竞争力,提升原材料供给水平,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水平,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
分析人士认为,在上述八大领域中,商务领域大有作为空间。同时,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升,也将对商务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如在进口领域,提升农产品、消费品进口标准,能够引导和倒逼国内提高产品质量;在出口领域,扩大高端装备制造、优质消费品等出口,可以引导生产质量提升,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中国品牌;在流通环节,对食品和药品等流通环节加强监管,可以让有质量的产品行销天下,假冒伪劣产品寸步难行;服务业和电子商务等的发展,也为商务领域推动质量提升提出了新课题。“产品质量对贸易至关重要,好产品才能被国内外消费者认可。”小笨鸟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董事长许丹霞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子商务平台作为流通环节的重要载体,对把控产品质量有很大的潜力,《指导意见》的发布有利于流通领域发展,最终带动进出口增长。
实际上,商务部在推动质量提升方面早已行动,且已取得明显成效。设立在商务部的全国双打办每年开展大量的打击假冒伪劣工作,“清风行动”将提质升级的步伐迈向全球,各类出口示范基地更是提升了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商务部正在加强对电子商务平台的监管,结合新的信息技术已经在肉菜、中药材、酒类等流通领域建立追溯体系。
提质量促供给侧改革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正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供给质量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成为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国和强国的根本区别就是质量。”9月1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支树平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奋斗,中国已形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产品体系,其中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与此同时,许多产业的产品是拼规模、拼速度拼出来的,处于价值链中低端。
支树平说,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迈向中高端、改善供给结构、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战略举措。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的总目标是:供给质量明显改善,供给体系更有效率,建设质量强国取得明显成效,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质量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同时要实现四大分目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区域质量水平整体跃升,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效能充分释放。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表示,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各产业可持续发展,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败,也关系到我国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成败。
广州亿科集团创始人陈亿志表示,中国要成为贸易强国首先要成为质量强国,要打造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不过,提升质量是系统工程,需要从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鼓励工匠精神等领域入手,且重在行动。(国际商报 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