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美国人乔治・派克创立了派克制笔公司,次年他在新钢笔和墨水供给装置上取得第一项专利并很快投入生产,经济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先进技术的竞争,由于在金笔生产这一领域派克笔拥有最先进的技术,故销售额逐年上扬,到了20世纪20年代已跃居美国制笔行业榜首。与此同时,还不断向海外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它在海外设有120家专营店,雇员6800多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高档笔生产企业。派克笔的成功,既因其过硬的质量,又借名人之手来为自己的品牌增辉:1889年12月10日,美国与西班牙签定和平条约,派克笔被用于该条约的签订;二战中,时任盟军欧洲战区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也用此笔签署了意大利军队向盟军投降和欧洲前线停战协议;接着,麦克阿瑟同样也用派克笔签署了太平洋战场停战协议;1962年3月,人类首航宇宙成功,派克公司使用推助火箭的太空材料制作了一支特殊的派克金笔,将它赠送给首航宇宙的太空人美国格林上校作纪念;1985年,美苏签署销毁全部中程导弹条约,二国元首也用此笔签署协议……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派克笔在世界的知名度并使它称雄世界。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派克公司破产了,以1亿美元价格被英国人收购。
派克公司的破产原因又是什么呢?主要是战略决策违背了“知己知彼”的原则。原来一些与派克竞争的厂家,在高档金笔领域无法与之抗衡,便改而生产大众化廉价的书法笔和圆珠笔,并逐渐占领了市场份额,而派克公司面对国内销售的大幅下降却无动于衷,因为当时派克笔70%销往海外且美元汇率较低故仍获利甚丰,它的决策者自我感觉良好,忽视了内部财务管理,积弊渐渐加深,以致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美元升值,派克笔出口量大幅下降,公司开始入不敷出,最后出现了连年亏损的局面。为扭转败局,公司采取了紧缩开支,集中管理,大批裁员等措施,虽也收到一定成效,但这毕竟只是“治标未治本”;而在市场定位这样的关键性的战略决策上却犯了致命性的错误,竟然抛开了原来专门生产高档金笔的传统,将主要生产三美元以下的低档笔作为公司的市场定位,这可谓扬短避长,倒行逆施,它推出的新产品自然无法与其它已在市场占有统治地位的圆珠笔、书法笔厂家竞争,而这种战略又分散了公司改进传统高档派克金笔的力量,使其花色品种单一陈旧,质量下降,损坏了派克笔原有的形象和声誉;同时,又发生了把高档品牌的名称也用于一些低档产品上的错误,于是,在同一品牌名称却有几种产品的情况下,导致一种产品在市场上经营失败,便“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就立即波及到其它同一品牌产品的信誉,于是,一些原有的派克名牌纷纷倒了牌子,“株连效应”十分明显。而其他厂家纷纷乘机“抢滩”,大力扩大高档金笔的生产,没过多久,派克制笔公司就丧失了高档金笔生产的“龙头”地位,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降至17%。而在全球销售的战略决策上,没有意识到不同的国家地区,由于民族文化心理以及外部、内部条件的差异,忽视了国际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不同,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对高档金笔的偏好也各不相同等等,错误地制定了海外单一的经营战略,只雇用了一家美国的广告公司,以相同的单一的广告在世界范围内推销,结果反而使派克金笔在海外的市场越来越萎缩,库存积压越来越重,在内外交困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不拍卖自己,百年名牌最终破产。
后来英国人收购了美国派克制笔公司,老板慧眼识英才,启用了派克笔公司原欧洲高级主管马科利来主持公司的工作。马科利清醒地认 识到美国公司的失败是源于违背了“知已知彼”的原则,他认为人们购买派克笔,不仅是为了书写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购买来显示自己的一种身份,一种成功者的社会地位,而且这类人数量既不会多他们也不会计较价格。所以,他让新的派克公司从一般大众化实用品市场抽身出来,选择高端市场为其目标,着力打造新派克笔高雅、精美、耐用的特点,竭力弘扬其作为高级社会地位象征的品牌形象。另外削减了派克金笔的产量却在原价的基础上提高售价30%,这一招果然生效,顿使公司扭亏为盈,起死回生。马科利知道,派克金笔是靠名人政要起家的,于是,新派克又重新祭起这一法宝,利用各种手段,提供多种方便,不遗余力地努力争取,终于让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二世接受派克笔作为御用笔,而谁的产品能被女王使用,谁的商标和生产厂家便身价百倍,被视为高贵的象征。从此后,新派克笔又声誉鹊起,重振雄风。(沙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