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并发布《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条件》),并分3批公布了“白名单”船企,共有71家企业入围。该《条件》旨在通过设置一系列条件引导国内相关船企有的级矢地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确保船舶产品的建造质量与效率;同时,通过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的方式,提升企业集中度,减少行业内的无序竞争与投机现象,为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创造良好的环境。
然而,不到3年时间,全球新造船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造船业“接单难、交船难”困境步步紧逼。随着订单大幅下降,大量船企重组、停产甚至破产倒闭。最具代表的造船大省――江苏共有18家船企入围“白名单”船企,以数量优势领跑其它省份,不过,当前已有5家“白名单”船企停产或兼并重组。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多家“白名单”船企深陷其中。其中,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南通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2家企业停产,南通明德重工有限公司、舜天造船有限公司、江苏新东方海洋装备有限公司、浙江正和造船有限公司、浙江造船有限公司5家企业破产重整。除此以外,目前仍有多家入列的“白名单”船企岌岌可危,正面临资金吃紧、订单荒、交船难等多重困境。
“骨干船厂今年的订单基本饱满,但整个船舶行业仍在历史底部徘徊,经营风险仍在加剧。今年初以来,各大船企接单情况不尽如人意,由于造船产能过剩,供大于求,亏本接单、饮鸩止渴的恶性竞争时有出现,今年到明年以后的订单令人担忧”。中国船级社江苏分社总经理范强表示,2011年,全国造船完工令达到最高峰,计7673万截重吨。当年,江苏造船完工量达到2793万载重吨的历史最高峰。即使如此,他认为,我国的造船产能至少还有20%没有完全释放。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当前,国内骨干船企应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央企造船厂的重组也将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其中,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等不仅全面启动内部资源优化工作,整合造修船企业,而且投入资金进行军工资产收购,用于军工军贸装备和军贸融合产业技术改造项目,进一步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此前,就有相关消息称,中船重工旗下的6家北方大型船厂将进行一轮重组,涉及大连船舶重工、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渤海船舶重工、山海关船舶重工、青岛北海船舶重工和青岛武船重工等,这6家船企将根据市场和管理被“配对”,由3家大型船企配对3家规模相对较小的船企。此外,国际方面,韩国三大造船巨头正加速整顿。韩国政府将出手拯救航运业及造船业,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及大宇造船海洋已向债权人提交筹资方案,计划通过出售资产与裁员等减支措施,合计筹措8.41亿韩元(约73亿美金)资金。
船企“白名单”并非灵丹妙药,即使入围“白名单”的优质企业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进入该名单的船企也并非享受融资特权。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庄伟刚表示,国内目前仍处于持续的“去产能”阶段,国内造船厂去产能的幅度为20-30%,未来产能过剩压力将有所缓解,我国船舶行业的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高,这将对造船行业有一定的提振效果,对支撑船价提升有望产生正面作用。(中国船舶报 吴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