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20:00 星期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欧债危机及其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4-01-23

返回 打印

    主权债务是一国以其主权为担保向国际金融机构或其他国家举债的债务,当一国无法偿还其主权债务时就会产生主权违约进而引发主权债务危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以下简称“欧债危机”)自2009年10月发端于希腊后,迅速发展到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国,随着时间推移,危机进一步向法德等核心国家蔓延。欧债危机对于欧元区各国和世界经济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解决此次债务危机的进程正伴随着危机国与核心国的利益进行着博弈。

一、欧债危机的产生、发展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欧债危机自爆发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危机首先在希腊爆发并逐步升级。第二阶段为2010年5月至2011年10月,欧债危机向欧元区其他各国传导,同时银行业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表现出螺旋前进不断深化的现象。第三阶段为2011年11月至今,欧债危机向核心国家加速蔓延,欧盟不断推出新的救助方案直至大规模使用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才止住危机的趋势,欧盟开始建立永久救助机制并进行结构性改革。由此来看,这次欧债危机不仅是主权债务不能维持的债务危机,也是资产减值和流动性不足引发的银行业危机,同时也是经由各种路径传导到实体经济造成经济危机。同时,欧债危机还是经济史上的第一次货币区层面的主权债务危机,因此欧债危机的解决有赖于各国博弈而最后达成一致,期间将伴随着众多的不确定性和反复。
    对于欧债危机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从危机国家看,经济竞争力与消费习惯问题和高福利制度与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根本原因;其次从欧盟层面看,财政与货币政策二元性的问题和政治矛盾的问题是重要原因,缺乏有效的财政监管规则和危机解决机制致使危机久拖不决;另外从外部环境看,金融危机的影响和评级机构的评级也是重要的外因。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欧债危机的爆发和发展对于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世界经济复苏再次陷入不确定性;第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以美国的4轮量化宽松政策、欧洲的OMT计划等为代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使得全球货币存量大增,全球金融系统的波动加剧;第三,国际经济格局和环境变化,欧债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滋生,“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恶化了经济环境,各方基于实力和利益及活语权的博弈正在展开,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二、欧债危机对我国对欧出口的影响路径和机制

    (一)外需路径和机制
    需求作为出口贸易产生的根源,是最直接的影响渠道。外需渠道的作用机制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面是生产性需求,即危机引起生产萎缩使得进口需求量减少和结构变化;第二层面是消费性需求,即危机引发消费和收入减少进一步引发进口需求减少。
    从生产性需求看,欧债危机使得欧洲企业遇到融资、成本等困难,而政府实施的提高税率等紧缩政策更加恶化了企业经营环境。更加重要的是,危机会通过产业联动效应向别国传导,造成更大规模和程度的需求恶化。同时危机还通过产业结构性动荡的效应使得其他产业受到影响并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从消费性需求看,欧债危机使得欧元区的失业率保持了10%左右的高水平,高失业率使得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降低,进而影响消费能力和需求量,并使得消费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这将影响中国对欧出口结构。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外需路径对于出口额的影响是显著和直接的。
    (二)贸易保护路径和机制
贸易保护作为环境变量,其影响也不可忽视。新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后,非关税壁垒成为主要贸易壁垒,反补贴、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成为主要的贸易救济措施。
    从贸易壁垒方面看:技术性贸易壁垒本身有合法性和隐蔽性等特点,欧盟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源地其体系成熟严格;欧盟的绿色壁垒对于产品生产、包装、卫生检疫和技术标准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涉及劳动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等内容的社会壁垒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重要的阻碍;知识产权保护进程缓慢使得知识产权壁垒难以跨越。由此可知,为进入欧洲市场,中国产品就必须使商品符合欧盟的技术、环境、社会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标准,这使得商品成本提高,而一旦受到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可能面临惩罚性关税,从而丧失价格优势,出口受阻。
    从欧盟委员会发布的统计数据看,从2009年起,从初级产品到制成品都受到了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且涉案金额不断增加、惩罚措施更加严厉。在经济低迷的背景下,贸易保护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汇率路径和机制
    满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欧元贬值使得欧洲进口减少、出口增加,国际收支得到改善,而其贸易伙伴对欧出口将减少、进口增加。
    欧债危机爆发使得欧洲经济受到冲击,危机爆发以后欧元出现了稳定的贬值趋势。汇率将对中国对欧出口产生相当的影响,其作用机制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欧债务危机引发的欧元持续贬值使欧洲进口需求减少,加剧了对欧出口国家间的竞争,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出口的竞争价格优势受到削减、处于不利地位,影响中国对欧洲出口量;第二,中国企业对欧出口多以欧元结算,欧元汇率下跌使得出口商面临着较大的收汇风险和汇率波动风险,并产生汇兑损失,其利润缩水;第三,汇率变动对于出口产品的结构同样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出口商品如果是价格敏感的,那么受到汇率贬值的影响就比较大。
    (四)融资成本路径和机制
    融资成本也是影响出口的重要渠道。欧债危机导致企业通过债券直接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的成本大幅提高。融资成本因素对于中国对欧出口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融资成本的升高使欧洲企业面临更紧的融资约束,可用于再生产的资金减少,相应的进口需求减少从而使得中国对欧出口受到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融资成本的增加严重地影响了进口商的资金周转,进而使得我国出口企业应收账款回收时间延长、难度增加和呆账、坏账增加,进一步通过债务链条和资金链条使得更多的企业受到牵连,造成更大负面影响。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的出口企业大面积倒闭与此作用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五)预期路径和机制
    预期主要指心理层面的路径。其影响范围十分广泛,任何市场主体都会受到预期因素的影响。预期对于政府、金融市场、企业和居民都会产生相应的作用,影响其决策,并进一步影响对欧出口。与外需因素相比,预期因素的作用可能是即期的也可能是远期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六)路径和机制总结
    以2008年至2012年的出口贸易额与外需、汇率、融资成本和预期数据为基础建立四个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研究发现:第一,影响出口额的几个因素中,汇率和外需的影响程度较大,预期的影响相对较小,而融资成本的影响最小;第二,从作用时间上看,第一个季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汇率和外需,从第二个季度开始,预期因素和融资成本的影响开始逐渐显现,至第四个季度以后预期和融资成本的影响消失,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是外需;第三,从对方差分解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我国对欧出口中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最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且幅度较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面临着较大的汇率的影响,面临着激烈的价格竞争;资源密集性产品出口受到的外需和汇率影响较大。

三、对欧债危机的思考和对策建议

    (一)关于中欧贸易的思考。
    在研究欧债危机对于我国对欧出口贸易的影响后,本文提出以下两个思考。
    思考一:不同类型产品出口受到的影响因素各有不同,其背后的含义是什么?
我国资本密集型产品自身竞争优势不强、可替代性较强且没有定价能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优势受到了很大削弱,正面临着激烈的价格竞争,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外部依赖强、价格竞争激烈。
由此可以看到,不同类型出口受到影响的背后含义就是,我国在低技术产品中具有优势,但是其低成本优势正受到竞争的影响,而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中,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出口产品的结构和特点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上的问题,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为此,我们应该不断培养动态比较优势,全面提高经济竞争力和贸易竞争力。
思考二:如何看待中国与欧盟贸易关系?
    当前欧盟对中国的贸易保护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泛化,涉及的产品、涉案金额、制裁时间都在增加,中欧贸易关系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欧贸易和经济联系必将会进一步的深化。同时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改变了中欧的经济力量的对比,中欧经贸关系也正在向着贸易与投资并重发展,其中合作与竞争都将会增加。双方都应该本着共同发展、寻求共同利益的原则来处理中欧经济和贸易上的争端,同时中国需要对自身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并提高自身抗风险和外部冲击的能力。
    (二)对策建议
    第一,在政府、行业和企业层面上积极应对贸易保护。面对泛化的贸易保护和全球贸易环境的恶化,政府机构应积极利用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和相关规则,引导企业和行业协会联合应对贸易保护,依法实施进口贸易救济,保障我国出口商的合法权益和合理利益。同时企业应积极应诉,维护自身合理利益,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第二,建设长效机制和采取灵活措施以提高外贸系统抗风险能力。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是WTO允许的增加出口的工具。合理使用出口退税政策,让企业在能生存的基础之上寻求新的发展;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保障企业的收汇安全,从而保证企业资金周转和经营安全;加大出口信贷对于高端制造业、工程承包和海外投资的支持,推进外贸和对外投资同步发展。建立外贸预警的长效机制,对重点市场、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进行重点风险监测和预警,引导企业增强风险意识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第三,推进市场多元化进程。利用自身竞争优势扩大对东盟等新兴市场的贸易规模,增加直接投资的深度和广度;推动自贸区谈判、加快自贸区建设,尤其是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增进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合作、鼓励企业积极拓展新兴国家的市场。
    第四,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和国际化步伐。适时适度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逐步实现与参考货币的双向浮动,并适时实现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这将在长期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外汇市场和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同时,致力于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应用和国际化进程。推出配套金融工具支持人民币的国际化,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推进货币互换,为贸易融资提供流动性支持,同时积极促进人民币在国际结算的使用。
    第五,关注外需结陶的同时优化自身产业结构,长期来看提高外贸竞争力的恨本在于提高自身经济的实力。因此,在关注欧美发达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并努力提高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适应这些变化的同时,更加需要关注中国经济自身的竞争力,推进经济改革和产业升级。(中国经贸  周金城)

Copyright © 2008 www.zseafer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主办方:舟山市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舟山三合商务有限公司